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3

chong2011J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财经论文的概念及作用英文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sls0036

已采纳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  一、金融问题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在21世纪以前的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企业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由于当时资本市场化程度低,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与资本决策有关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研究成果对以后金融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大的贡献是资金时间价值概念的提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进入30年代以后产生了大量对金融决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成果又积极推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简要概述与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确定性研究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应用  证券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整个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产品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随后,Von Neumann(1947)应用预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Markowiz(1952)发展起了证券组合理论,他认为投资者选择证券组合时关注的只是未来现金流的均值与方差。他假设投资者的预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项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最优的投资决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认为投资者出于自身流动性偏好的不同选择收益与风险的均衡。这进一步完善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在资产定价领域另一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资本定价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简明地表述了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以及资产的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无风险利率被包括整个市场上所有资产的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代替。与CAPM模型同时代出现的资产定价模型还有Ross(1977)的套利定价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资产定价模型。  以CAPM为代表的资产定价模型,为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计算方法,并且得到了一些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对现实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释能力,Brennan(1989)认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与风险都具有共同的估计与判断,并且所有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一致的假设基础之上,这一假设与现实不一致,这是导致CAPM对一些现实问题缺少解释力的根本原因。以后正是对这些假设的质疑,推动了信息不对称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市场有效性假说  市场有效性假说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不对称信息与市场摩擦,影响未来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资风险的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对市场有效性假说进行了检验,Fama(1973)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检验,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发现了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市场有效性假说或者CAPM模型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例如,Basu(1977)发现资产的平均收益除了与CAPM中的β系数有关外,还与资产的价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关,在相同β系数下,价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长型股票)的市场价格好于价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价值型股票);Benz(1981)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还与上市公司的规模有关;Stattman(1980)发现股票的价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响资产价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许多研究人员从时间序角度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市场有效假说与CAPM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发现的所谓“一月效应”;他们发现在纽约证券市场的指数在一月期间的存在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的现象;还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发现存在类似的“星期一效应”,以后许多研究人员在世界范围内验证了这两种现象的存在。  对这些异常现象的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显得无能为力,有人曾经试图将“一月效应”解释为到年末税收流出的影响,但是在英国、澳大利亚等税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国家,仍然存在“一月效应”就无法解释了。有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些异常现象,例如,Dreman(1982)将股票价格的P/E比率效应解释为,由投资者总是过高估计具有高成长性股票的成长性,导致市场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价格被高估了,这是导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连续时间模型  在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证券市场总是在连续过程中,在这一假设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将CAPM发展为瞬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同样在信息对称、无摩擦的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化符合Ito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资产的价格与投资者的效用偏好无关。在随后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应用以上连续时间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权定价公式,这一公式后来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并且被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二)不确定性研究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资决策中的有关负债与权益比例选择、公司的红利政策等问题。最早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们的研究显示,在完全市场中(没有市场摩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负债比率无关(M-M定理)。类似的研究结论还有,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无关。显而易见,这些研究结论与现实中的事实不符。依据M-M定理的结论,公司在利润分配时,由于派发现金红利会有现金流出,公司将更愿意选择股份回购的政策,而不是红利政策,而在现实中,许多公司更愿意选择分红而不是股份回购,这一现象被Black(1976)称为“公司红利的困惑(Dividend Puzzle)”,对此Miller(1977)所能给出的解释是,M-M定理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同在于税收与所谓的破产成本对财务结构的影响,是由于一定的负债可以使公司达到税收减免的作用,另外由于对高负债率公司存在着破产的风险,所以负债率对公司股票价值存在影响,Miller以及其他的学者对这些财务问题做出的解释总体来说都不很令人满意,直到后来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后,似乎才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很难单纯用不确定性(风险)来得到满意的解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关注,加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博弈论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许多学者在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用不对称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释许多有关财务结构方面的问题。以下仍然分两部分概述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财务决策方面的成果,接下来是在资产定价方面的成果。  (一)不对称信息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红利信号模型  关于公司红利决策的困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愿意将利润用于股份回购的异常现象之外,Lintner(1957)还发现公司在进行红利决策时,由于受累进税制的影响,更愿意使各年的红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红利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值波动,有关税收减免的理论解释较为理想,并且在以后被许多学者用实证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例如:Fama and Babiak,1968)。但是税收效应并没有很好解释公司为什么更愿意支付红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红利可能是向投资者揭示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号,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应用博弈论方法建立起了红利模型,Bhattaeharya成为第一个将博弈论引入金融分析的学者,Bhattacharya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景与其他普通投资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管理者通过公司的尽可能高的红利向普通投资者传递信息,如果公司红利水平高意味着公司投资项目的未来前景好,而对于无法支付高额红利的公司将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从而担负过高的财务成本。以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又进行了一个改造(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学者质疑认为,按照以上模型认为只有在公司需要为新项目向市场融资时,才有积极性支付高水平的红利,但事实上模型的红利支付水平并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项目的影响。也就是说,上面的信号模型不能很好解释红利的平滑性。为此,Kumar(t988)发展出了一个粗糙信号(Coarse Signaling)模型,其结论认为公司在一定的利润范围内会支付同样水平的红利,直到公司的利润水平超出了这一范围,公司管理者才会调整红利支付水平。红利信号模型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司为什么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是股票回购。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选择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公司更愿意在市场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时回购股票,所以回购股票行为向市场传达了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信号,所以会引起股票价值的上涨,从而使公司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而用红利分配利润不存在这一逆向选择问题。  资本结构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在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前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应用博弈论描述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大大推动了对公司基本结构决策研究的发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个公司负债决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过负债率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未来经营前景的信息,由于高负债率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的风险加大,而一旦公司破产将为公司的经营者带来损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收益乐观时才会在资本结构决策时选择贷款,提高负债率。而前景乐观的公司提高负债率的决策是前景悲观的公司所无法模仿的,所以对资本市场来说,高负债率是公司发展前景乐观的信号。随后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认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项目发展需要融资时,如果管理者认为目前市场上自己公司股票价值被市场高估了,会选择通过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就会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所以说公司增加发行股票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是公司目前股票价值被高估的信号。Myers认为经营者在面对新项目需要投资时首先选择的是用自身盈利积累完成投资,其次是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最后才会选择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这被称之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of 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应用博弈论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取得较大成绩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代理问题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两类代理问题,其一是债权人与股东的代理矛盾,其二是股东与公司管理者的代理矛盾。债权人与股东间的矛盾表现在股东总是扩大公司投资风险,因为项目成功了超额收益全部是股东的,而如果公司经营失败,破产的成本由债权人与股东共同负担。Diamond(1989)通过研究认为,在长期重复博弈条件下,股东的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东和债权人间的矛盾。股东与管理者间的矛盾是由于股东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因而管理者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  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出现了有大量关于代理问题的研究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发现当企业家计划投资新项目而需要向外融资时,与投资者签订贷款合同是最优合同,得到这一结论的关键在于虽然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在项目未来进展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情况,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无法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此时贷款合同是最优融资合同,并且Hart认为由于贷款人在企业家不能偿还贷款时可以控制公司的资产,所以企业家有积极性偿还贷款。  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  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认为为了有效的配置资源,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是必要的,现代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中所有权的转移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收购、兼并、股票的发行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化等手段。在传统的完全竞争、无摩擦的资本市场假设下,很少考虑公司所有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事实上每次兼并收购活动都会引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波动。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非对称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内在机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存在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他们认为当收购方发现一个目标公司的运营效率低下,而决定收购目标公司时,面对外部的标购,原有的股东知道收购者通过收购后公司在新的经营者经营下,效率会提高,所以会自发抵制收购,等待收购价格的升高,直到收购价格升高到在新经营者的经营水平下的合理的价格时,原有股东才会出售手中股票。考虑到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搜集信息、组织收购是有成本的,所以采用标购行为实际上为收购方带来了损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如果收购方在标购目标公司以前就已经持有了目标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决上述“搭车问题”的困惑,收购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弥补收购带来的损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结论并没有在实证中得到证实,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实证结果认为大多数的收购方在标购前并没有持有目标公司的股票。  在收购行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个困惑就是收购行为往往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发现收购发生时的收购人对目标公司的首次出价,大多数高于收购前10天的股票价格的20%。Fishman(1988)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是由于有潜在竞争者随时会加入收购,较高的出价是为了阻止竞争者加入。  新股发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组织的一项研究中,首次发现在新股上市后的短期存在着明显的超额回报的现象,以后许多学者在许多国家发现了这一现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统计得出美国纽约证券市场1960-1992年发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额回报是3%。在许多年中IPO现象成为挑战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又一个证据。  对IPO现象最早的解释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认为IPO现象实质是个逆向选择问题,新股上市时市场上存在着两类投资者,一类是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一类是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信息投资者只是在新股定价低于其真实价值时才购买,而当定价高于其真实价值时只有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才会参加购买,所以平均来说,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购入了较大比例的被过高定价的股票,为了在市场中留住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公司在初次发行新股时常常有意低定价。类似Rock对IPO超额回报问题的解释,许多研究人员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其他合理解释,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将新股发行低定价解释为公司未来前景良好的信号;Hughes和Thakor(1992)认为公司新股发行低定价是为了规避诉讼风险;Ruud(1993)认为新股上市后的短期高回报是由于承销商的价格稳定活动造成的。  在IPO领域中的另外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新股上市后长期表现不好。Ritter(1991)研究发现,在1975-1984年间发行的新股在发行后3年间的回报比正常股票的回报至少低15%。以后Loughran(1993,1995)再次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谓“主持人效应”解释新股长期回报不好的现象,他认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销商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考虑会创造短期超额需求的假象,随后随着承销商从市场的退出,导致了新股长期回报不佳的现象。  (二)不对称信息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应用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将非合作不对称信息的概念引入资产定价领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谓资产定价的理性预期均衡理论,他们认为资本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从市场价格的变化中获得信息(所谓的学习过程),并且每个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对市场价格构成影响。在8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成果主要用于解释公司财务方面的问题,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成果出现以后,不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才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以后在Kyle Milgrom框架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在这一框架下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于Modigliani Miller的市场均衡机制,是通过研究具体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所以常常将这部分研究成果称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场由三类参与者构成:风险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于自己的流动性需求进入市场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据自己的信息交易,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选择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易数量。与Kyle不同之处在于,Milgrom建立的序贯交易模型(Sequential Trade 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买入或卖出一个单位的资产,做市商根据交易指令的类型来设定买卖价差,在均衡条件下,由于有竞争做市商的存在,买入报价是做市商收到卖出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卖出报价是做市商收到买入交易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将促使做市商调整其买卖报价,这种调整从本质上是一种贝叶斯学习过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交易规模对做市商价格行为的影响,其结论是做市商的定价策略会依赖指令的规模,数量比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较差的价格成交。以后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时间对价格行为的影响,发现交易时间会影响价格,并且交易间隔影响交易价差的大小。  现代金融理论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金融难题得到解释。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至今对许多问题的解释还很难令人满意,例如:对P/E比率和P/B比率对资产价值的影响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对IPO以及基金中的折价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另外市场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纵问题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释,将进一步推动金融理论的发展。

财经论文的概念及作用英文版

360 评论(12)

wtcathy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无资产台账,集体资产出租和发包不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不善,使用不当,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力求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明晰产权、摸清家底,搞好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和产权登记,建立集体资产台账。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小组,对本村或本社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与评估,对账上有而实际已经不存在的资产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了解整个资产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并进行产权登记。其次,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并及时反映资产的使用及其变动情况,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搞好资本营运,盘活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特点,搞好资产经营。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效,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值,资源性资产重点抓开发,福利性资产重点抓保护。〔1〕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如发包出租、使用权拍卖、统一经营等,达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目前,村级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等。首先,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征地补偿费的规范管理,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保障失地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征地补偿费进行会计核算,按照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来规范管理。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预算方案要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批准,事后要将土地补偿费的实际开支、管理情况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对征地补偿费收支原始凭证应单独装订成册,并定期向群众公布管理、使用情况。其次,加强“一事一议”资金的管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村(社)集体兴办生产、公益事业要求社员出资、出力的,按“一事一议”的办法来筹集,在向群众收取时,要开具统一的“一事一议”筹资收据。“一事一议”收取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监督,使用、开支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公布。 正确处理“村改居”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在“村改居”过程中,应搞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2〕通过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大会作出资产处置方案,杜绝平调、侵吞、私分集体资产行为,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维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并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列支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rural area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ssues, the main problems: the resources ambiguous, unclear property rights and no assets Taizhang, the collective assets and the rental contract was not standardized; special funds, mismanagement, improper use, financi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business accounting standards Low lack of democratic management and In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I propose the following to strengthen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First,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advocacy, awareness-raising, according to village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laws,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policies, the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so that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greatly First, 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ru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include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the system, the top of the agenda, a clea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hand, solve practical Secondly, the village cadres and financial staff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legal knowledge of the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illage cadres, effectively rule-based, for the people's Third, the majority of the villagers have to carry out democratic education,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ystem to the masses so that they truly understand the rights of the villagers, the villagers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dare to supervise and be good at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plug the financial work In the Second, the norms of collective asset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collective assets Clarity of property rights, find out the resources, do a good job in rural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assets and th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regist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ctive assets T To do this work, we must first establish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f the inventory team, told the village or the assets of a thorough inventory of existing assets define property rights and assessment, reconciliation and on the actual assets that no longer exists In accordance with established procedures to write off, a clear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f the stock of asset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use efficiency, understand the overall asset position, clear ownership of assets, and property rights Secondly, the results were accurate inventory of asse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zhang, to the collective assets of the registration work, do it in line with inflation, and reflect the use of assets and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nd prevent the loss of asset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he collective assets And Doing a good job operating capital, Panhuo assets,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ssets, improve asset Grasping key operating asset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non-operating assets focused on grasping the value of the assets of resources focused on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of grasping the protection of key [1] can use a variety of ways make full use of collective assets, such as rental contract, the right to use the auction, unified management, to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 assets of collectiv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 At present, village-level special funds, including compensation for land requisition, "a discussion of"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mpensation for land Compensation for land requisi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s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ct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prevent Quanzhan land, the indiscriminate use of farmland,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ndless peasants unemployment an important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the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ccounting syste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nd compensation fees for accoun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al account to store, the account management, earmarking the principle to standardize Compensation for land distribution, use the budget to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r members of Assembly members representing the General Assembly for approval, after the land compensation fees to the actual expenditure, management of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r members of Assembly members of Congress On land 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 the original certificate should be separate and bound, and regularly to the masses and announced the management and Seco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 proposed" the management of With the deepening of rural tax and fee reform, the village (community) to set up collective production,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require members funded the effort, according to "of a proposed" approach to raising, to the people in charge, to issuance of a unified "one of the On "Financing for a "One of the proposed" collection of funds implement special accounts storage, earmarking, it may not be used diversion from the village to superv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team, use, expenditure should be promptly released to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village to the Habitat"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posal of collective "Habitat Village to" proces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collective assets of the inventory work, [2]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behalf of the villagers or the villagers to asset disposal programme to eliminate-tune, misappropriating, privately dividing up the collective assets, to ensure that the collective assets of Security and integrity, and the rural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assets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Third, establish a sou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rules Do a good job of a finan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financial For the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rules to follow, we must strictly implement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a new "village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ccounting system" and "Village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system," and from the village rea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practical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such as "accounting system", "列支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notes management system", to complete books, book timely, independent accounting, democratic management, standardized
177 评论(14)

Laienxie

劳动价值论综述-经济论文我国经济学界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自建国以来已有四次较大的争论时期,即1958年前后、1962年前后、1979年前后、1982年前后;内容涉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其中的许多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资本论》写作时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经济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也迫切需要予以解释。劳动价值理论问题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讨论热点。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经济学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采取否定的态度,主张对其重新改造和采取新的理论以代之;大多数学者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的现实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解,并对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驳。 一、劳动价值论:否定和坚持的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他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中,明确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然后明确用“劳动”来解释“价值”,而将“有用物”对于人所提供的“有用性”,定义为“使用价值”。同时,他把“交换价值”,或者说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交换价值即“价格”,理解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但是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由于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特别是缺乏对使用价值的量的分析(对价值的量的分析也不完整),交换价值理论 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马克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了社会需求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意识到“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概念本身在他的理论体系内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矛盾:在建立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坚决地排斥“需求决定价值”的观点,而当他需要将“需求”引入理论来解释“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通过“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又回到了“需求也决定价值”(而不是决定“价格”)。需求本来不决定价值,而只决定价格;硬要在这一体系当中让需求“从后门进来”也决定价值,一定会发生不可解的逻辑矛盾。 这位学者还认为西方经济学者通过100多年来的理论发展,从效用价值论到新古典经济学,从“成本”和“效用” 两个方面说明了价格的决定,从而弥补了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 。针对这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有学者认为,这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存在这种观点所理解的“交换价值理论”,二是对使用价值进行抽象是否必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马克思从交换价值入手揭示了交换价值的本质和内容是价值,然后有返回来分析交换价值的形式,指出交换价值是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作用的结果,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本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在这位综合论者看来,物品间交换的比例是交换价值的形式,而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才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因而根本不存在综合论者所说的马克思“交换价值理论”,实际上,综合论者混淆了价值形式发展的原因和价值形式所表现的内容,把价值形式发展的原因误解为价值形式所表现的内容。由商品体属性决定的物品有用性使物品成为使用价值,对于使用价值,人们关心的是它们满足人类何种需要的个性而不是其满足人类需要的共性,使用价值特殊的质是商品交换成为必要和可能,才谈的上交换价值和价值;对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实质上是对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评价,它离不开不同消费者的主观意志,因而无法形成客观的、抽象的使用价值,抽象的使用价值是信奉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主观思维的产物,并没有任何客观经济过程作为其思维的依托,相反形成交换价值和价值的抽象劳动,却是一个客观的实在范畴,它不仅仅是马克思抽象思维的产物,更是客观经济过程中时刻发生的实在抽象。没有任何客观经济过程为其提供依据的抽象使用价值,毫无经济学意义。 另一位学者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暗含着三个理论前提:一是物物交换,从而排除掉供求关系对交换比例或交换价值决定的影响;二是假定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因而在马克思的交换价值分析中没有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地位;三是假定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被认可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所以知识、科技、经营管理没有被包括在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之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些设定的前提下是非市场价格和非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规律的理论,即狭义劳动价值论。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不适应于说明劳动以外的要素有偿使用的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才是唯一的存在,它的波动及发展趋势左右着经济生活状况和前景,而影响价格和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更不是只有劳动;价值其实只是价格中的一种形式即长期价格标准,理应从属于价格决定的一般法则,因此说明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最终基础和规律的是供求价格法则或供求论。他还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适当地抬高了交换价值(进而把价值)的作用和地位,使其同使用价值相脱离、相并列甚至更超出的地步,而交换价值也是一种使用价值,是一种需要通过交换而间接使用的价值,应从属使用价值,商品二重性其实是一重性,交换价值(价值)的源泉其实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对商品二重性的绝对化理解,结果导致了价值分析和使用价值分析的背离,即使用价值决定因素的多元性和坚持价值决定因素的单一性的背离。劳动价值论极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中的极左倾向。 就从所谓暗含的前提条件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者来说,实际上涉及三个问题,其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只适用于对物物交换;其二是,商品二重性是否只是一重性,马克思是否不适当的抬高了交换价值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是,劳动价值论能否说明价格决定。 这位青年学者指出,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经济的理论概括,其用范围就是商品经济,马克思是从物物交换关系中揭示出商品交换的本质,然后从揭示出来的价值本质出发,分析交换价值和价格的,条件论者的错误是将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的出发点当作马克思随其分析的前提条件不断发展的逻辑展开的劳动价值论的永恒条件。马克思经济学的狭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分析商品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时不涉及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而广义劳动价值论则是指在分析价值生产、分配、交换时将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也涵盖在内,在广义的劳动价值论中,并不存在“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这一条件,条件论者的的错误是脱离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容孤立的分析其条件,从而将狭义和广义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否定更具有现实性的广义劳动价值论。简单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平均劳动,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体力劳动为主转化为以一定的脑力劳动为主,条件论者的错误是将简单劳动静止地理解为体力劳动。从总体上而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同层面上的各种条件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体。条件论者的的错误是在这些条件链中孤立静止地抓住几点并将其扩大化。 v在马克思那里,使用价值是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的:第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是物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第二,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有用性,对商品的直接生产者来说是非使用价值,通过交换才能使其在它的非生产者手中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所谓的商品一重性论为了将交换价值定义为广义使用价值,却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为以直接方式满足其生产者需要的属性,实际上此时生产者生产的只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其目的是抬高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贬低商品的交换价值。要证明所谓的商品一重性,必须证明使用价值为什么是商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特殊性。
22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