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2

xiangjinl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输血方面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448013248

已采纳
【关键词】 新生儿股骨骨折;垂直悬吊牵引;护理新生儿股骨骨折是产伤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1],发病率约为13‰[2]。新生儿出生后即行体格检查中很少发现股骨损伤的征象,多在出生后一周内出现伤肢大腿肿胀和不活动,被动活动伤肢引起哭闹等,经X线摄片确诊,平均诊断时间为生后3天(1~21天)[2]。婴幼儿骨骼具有它的特殊性,塑形能力强,愈合快,所以不强求手术复位[3]。医学论文发表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垂直悬吊皮牵引、连衣挽具治疗、夹板固定、腹部固定等。我科采用暖箱内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新生儿股骨骨折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病例介绍 例1,为G2P2 孕33周臀位顺娩出生男婴,体重2050g,出生3h发现右下肢外展位活动受限,摄片示右股骨中上1/3骨折。因该婴早产,体重轻,皮肤嫩,骨科会诊后予右下肢小夹板固定术,同时吸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4天后摄片示“对位不佳”,既改用暖箱内双下肢垂直悬吊海绵贴占皮牵引治疗,住院39天(2004年6月1日—2004年7月9日)摄片示“右侧股骨骨折原发骨痂形成,断端对位良好”,予办理出院。 例2,为G3P3孕36周多胎臀位剖宫产分娩三胎之小,女,体重2300g,Apgar评7分,经加压给氧后评分9分,即拟“早产儿轻度窒息”入新生儿室,入暖箱,同时输液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支持治疗。5天发现该婴左下肢外展位,左大腿上1/3处肿胀明显,摄片示“左侧股骨干斜行完全性骨折。”骨科会诊后行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治疗住院49天,摄片示“左侧股骨骨折处大量骨痂形成,两断端无明显移位,愈合良好。”予办理出院。 2 治疗方法 我科选用上海合力医疗机械厂生产的8802型婴儿培养箱,调节暖箱适宜温湿度,在暖箱的婴儿足侧顶部正中沿婴儿身体纵轴向两侧各7~8cm处钻一小孔,除去患儿所有衣服,穿纸尿裤,双下肢皮肤清洁后,从婴儿大腿根部沿大腿内侧贴宽胶布,延长超足底约3cm,自制一横弓,内垫硬纸板,横弓中间钻小孔引一牵引线穿暖箱顶端小孔后,两条牵引线相系固定,调整患儿臀部离开箱内床面约2cm,大腿贴宽胶布外两侧用长条形海绵条保护,外加绷带包扎。期间观察患儿下肢轴线与躯干轴线之间的角度不大于90°,分别与固定牵引一周后和二周后,出院前摄片复查,同时在牵引一周左右加用维生素AD钙剂等促骨痂形成。

输血方面论文范文

122 评论(12)

老生宝宝604

护理类论文常见的有:护理文献、护理技术、心理护理。 这里为楼主提供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我从事急诊护理30年,从中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2 急躁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伴随的外伤、出血、伤残等,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 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外伤的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恢复,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探视的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4 其他外伤原因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5 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6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迅速安排抢救室,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7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8 热情关心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9 腹痛患者的护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医院不给用止痛药就是不积极治疗,有烦躁、厌问、不信任的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 10 服毒自杀患者的护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 11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慰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的心理。 12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13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31 评论(10)

15275310738

今天,对外伤、分娩、大手术等病患,输血已经是常规操作,人们对此也觉得理所当然。虽然现抽现输的输血方式早已被摒弃,但不论是在影视剧作品里,还是生活中,有人身患重伤被送往医院,总还是会有亲人朋友撸起自己的袖子大喊:“医生,抽我的血!”在最近热播的韩国剧集《太阳的后裔》中,也毫不意外地出现了输血的场面,甚至引发了网友“操作不专业”的吐槽。可见,输血作为一种救命的手段,早已深入人心,输血急救的相关操作和标准也被许多人所熟知。    但是,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至今才有约百年历史。算上之前走的那些弯路,从可以被称为“输血治疗”的临床治疗手段问世至今,也才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和医学中的其他门类一样,输血医学也经历了从蒙昧到开明、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历程。神秘的血液早在古代,人类就察觉了血液的重要性。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体液学说在欧洲影响极为深远,人们认为血液中蕴含着生命、精神和力量。古罗马流行格斗竞技,恢弘巍峨的竞技场遗址至今还伫立在意大利。在那时,一旦场上分出胜负,尤其当败者身负重伤、血流如注,观众们便会蜂拥而入,争相啜饮这位濒死之人的鲜血,认为可以借此获得这位斗士的强健体格和过人勇气。 还有人认为鲜血具有恢复体力、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传说故事也同样层出不穷。17世纪匈牙利的女伯爵伊莉莎白·巴托丽为了留住流逝的青春,利用贵族的强权和财富,先后将数百名少女在地下室放血,她则一边喝这些少女的鲜血,一边用来沐浴。这一真实事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游戏中的情节。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血液有关的传统。比如“歃血为盟”,人们认为血液里寄托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约是不能反悔、不能违背的。又比如“滴血认亲”,那时人们还不了解血型、抗原与抗体等原理,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血液似乎与遗传有关。在中医典籍里,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最初的尝试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用血液治疗疾病,是在149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因患脑卒中而昏迷,众医生束手无策之际,一位医生建议用人血治疗。当时医生们并不知道血液应该被注入血管,只是将血液从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这样的治疗当然无效,教皇于当年年底去世,而三名男孩也因失血过多而白白送命。在15世纪后期,人们一度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症状都是因为“血中有毒”导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种治疗手段。“放血疗法”曾风靡一时,一直盛行到16世纪。罗马教皇的医生们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环理论,直到1616年才由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发现,至今正好四百年。哈维用动物实验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环流方向和运行途径,他在1628年和1651年发表了两篇有关血液循环的论文,人类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输血的先河1665年英国医生理查·洛厄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他把一只健康狗的动脉,和另一只放血后濒死的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健康狗的血液流进濒死狗的体内,让濒死狗活了过来。这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觉得血液和精神、性格、灵魂存在联系。受到动物输血的启发,人们认为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能治疗麻风、溃疡等疾病,还能改变性格,治疗精神疾病。最早的翔实的记录,就是1667年的几起输血手术。给狗输血的那位洛厄,尝试着把绵羊的血输给“癫狂症”患者亚瑟·科伽,希望让小伙子免除病痛,从某种角度来说,目的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科伽在几分钟内便一命呜呼了。而在同一年,法国著名御医简-巴普提斯特·丹尼斯则首次成功地将动物血输给人类,他将羊血输给一位长期发烧的男孩,奇迹般地治愈了他之前嗜睡和精神错乱的症状。随后他又将小牛的血液输入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东尼·莫里体内,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濒临死亡,幸运的是他挺过了那些高烧、休克,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丹尼斯这两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热门。但在进一步治疗中,病人再次接受牛血后出现了发热、脉搏加快、肾部疼痛、黑色尿等典型输血反应症状并最终死亡,死者家属状告丹尼斯犯有杀人罪,1668年法庭判决,今后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进行输血。后来,由于以各种方式将动物血输入人体的治疗,都因出现输血反应而造成许多例死亡,被证明是失败的,法国和英国都颁布法律禁止给人输血。成功的曙光禁令颁布后的一百多年,曾轰动一时的输血疗法变得无人问津。1795年美国医生菲利普·菲兹克完成了有记载的首例人与人之间的输血,但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直到1817年,英国妇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频频目睹产妇因大出血而死亡,对此忍无可忍的他,先用动物进行输血实验,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进行了将健康人血输给濒死之人的治疗尝试。他共为11例大失血病人输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1818年他在伦敦内科学会上作了关于输血的报告,他总结得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用人血,2、只适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这次报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再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但当时人们对血型还一无所知,所以无法解释输血后有些病患能存活下来,有的却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布兰德尔开创了直接输血法,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采用了消毒法,对输血器具进行消毒,并在手术中采用无菌操作,为避免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输血医疗的发展。血型和抗凝1901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统,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人类的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被人尊称为“血型之父”。1907年美国病理学家路德维格·赫克通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进行交叉配血来提高输血安全性,同年美国医生鲁本·奥腾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此后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人类不断发现新的红细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除了血型,血液凝固也是输血手术中的一大障碍。美国外科医生克莱尔从1898年至1909年先后对55例患者进行了61次输血,其中2/3取得了成功。他改进了注射器,使用石蜡油管、注射针头、小接管、三通管、活塞等作为输血器材,让受血者和献血者同时躺在手术床上,使献血者的动脉和受血者的静脉相连接,缩短输血时间,避免血液凝固。1914年开始,比利时的阿尔伯特·哈斯汀和美国的理查·路易森等人先后报导了枸橼酸盐的抗凝血作用,并提出用枸橼酸盐和葡萄糖与血液混合,在抗凝的同时可以保持红细胞活力。这些极大地促进了输血医疗的发展,使输血从高精尖技术变为许多医生都能完成的手术,至1920年左右,输血手术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均已被普及。 血液的保存1915年,美国病理学家威尔将枸橼酸盐抗凝的血液放在冷藏箱内保存,成为血库工作的奠基人。1918年战地血库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中,1921年伦敦有了输血服务所,对输血器具、采血及输血方法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1937年美国首家血库在芝加哥成立,1939年二战开始时,美国已有多处输血服务所,大量献血者前来献血。由于血库的普及,血液保存时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1943年洛狄特和莫里森配制出了酸式枸椽酸葡萄糖(acidcitrate dextrose, ACD)溶液作为抗凝血剂,全血储存时间延长至21天。1957年吉布森提出在ACD保存液加入磷酸盐组成CPD(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保存液,全血的保存期延长到28天。1979年一种新的抗凝血剂CPDA(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 adenine)被采用,其中添加了腺嘌呤(adenine),从而延长红细胞保存期限到35天。按成分输血人们还发现,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不同血液组分,功能不同,保存条件也不同,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同时很好地保留血液中各成分的活性。全血保存温度为4±2℃,公认的主要质量标准是输注后24小时循环内存活的红细胞数不小于原有数目的70%,其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在此温度下1~2天即失活。凝血因子Ⅴ、Ⅷ和Ⅸ等可在-20℃保存1年,血小板在20-24℃保持温和震荡可保存5天。1952年,亚当斯等试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高黏滞血症,同年,第一台初级血细胞分离机问世。1959年,发明CPD保存液的吉布森首先正式提出成分输血的概念,1960年,弗雷瑞奇收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进行输注获得成功,1965年科恩成功地进行了血小板输注,1969年墨菲和加德纳论证了室温下储存血小板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前,临床一般采取输注全血来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改善患者贫血时的缺氧症状。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导致免疫和止血功能丧失或不足,不能用于治疗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而白细胞、血小板随保存时间的崩解,会在输注时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0年代中期开始,成分输血迅速发展,在采血后血液各成分活性尚保持完好的时间段内及时分离、浓缩制备成血液成分制品,或用血液成分单采机直接采集,并将各成分保存于各自适宜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全血中部分成分失活的问题。到80年代之后,国际上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选用红细胞悬液或其他成分血液进行临床救治,仅有少数医疗机构使用全血救治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国在成分输血开展后,也仅在部分大手术、大出血、新生儿换血等情形下使用全血。
15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