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8

岳群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旁观者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fc99318

已采纳
【不做旁观者】  我独自一人穿过了人流拥挤的市场,好不容易走出来,却在市场口看到更多的人挤成一堆,我以为是出车祸了,忙向周围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些下岗工人在抢购一种5元钱的皮鞋。我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走开。我一直向前走着,有一个老人背着麻布袋在垃圾堆里麻利的翻着。路人经过时,脸上满是不屑一顾的神情。我仍是默默的走开。在去超市的路上,我发现了更多的向路人乞讨的乞丐。这就是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很大一部分人的真实生活。那么这个国家中大部分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思想又是怎么样的呢?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的画面(如果是你,你也会这么认为),一个衣着破烂的老人,将手里的一圆硬币放进一个接头卖艺的人的前面(注意:这个卖艺人的眼睛是盲的)。我在怀疑这是不是他们串通好的。如此戏剧般的画面,绝对让人几百年才见一次。  可是,最终的答案,他们是完全不认识的!我诧异了!在这个国家里有着不少人。他们顿顿吃的离不开山珍海味,上下班步行十分钟的路也要轿车伺候,业余的时候去蹦迪,去CLUB里找点刺激,去高级饭店搞搞聚会,在高级商场里购物。他们有没有看到和想想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不能在乎钱的多少。关于这些,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在我们学生中,身上有百元的衣服,有上百元的裤子和鞋子,那么我们有没有看到他们呢?他们也许全家的财产全部加起来连我们身上的衣服的价钱都不到。有时候,我在想这些现象是否真实,可是,我看到了,我的确看到了,而且我相信有更多我没有看到的现象。所以我没法心安理得的自我陶醉。现实往往让人哭笑不得。正当我们有良知的时候,却没有能力做些什么。等我们有能力做些什么的时候,良知已经逐渐消磨。如果我们对底层的疾苦有切身体验的过程,是不是会在做事时多为别人考虑?是不是可以延缓良知被消磨光的时间?这是在主观方面的收获。在客观行事上,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多做一些有益的实事。我们有时候需要成为一名旁观者来看看这个社会,使麻木的身心得到舒缓。今天我是旁观者,那么,明天的我呢?

关于旁观者的议论文

98 评论(9)

53wr5X14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诗句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为什么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来想去,这种当局者迷,恐怕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太多利害关系的平衡牵扯了我们的精力,太多其它因素干扰了我们的正常判断。于是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反尔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旁观的人,因为不受这些过多的非理性因素的困扰,所以看问题会更直接更简单更干脆。那么,如何不“当局者迷”呢?跳出来置身事外?或者,真正学会换位思考?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这是一种容易发生的现象,并不是说,当局者就一定迷,旁观者就一定清。当局者迷时,会陷入其中,丧失综合思维,视野变窄。这样,就会只注意到了局部的利益,太关注个别的目标等等,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其表现形式。这样的情形,那怕是在智者身上,也会发生。而旁观者,相对超脱,则能一眼看清。这就好比,当局者在河中游泳,不知道前面有旋涡,而在岸上的旁观者,那怕他连游泳都不会,却能在高处,一眼就看出危险一样。避免的方法是,当局者在其中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综合思维,时不时冷静一下,想想需要关照到的各个方面,然后审时度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事先谋划好几条关键的红线,不可超越,就会比较好一些的。当局者工作记忆信息过载,考虑的过于周全,导致关键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埋没。但是旁观者信息量有限,只需要考虑关键信息。潜意识的快思维干预了意识中的慢思维,也就是自动化思维习惯影响了理性分析过程,有点类似进入死循环的冠绝。反而在睡梦时能有突破,或者一些不经意的现象能引发顿悟,都是因为跳出了自动化思维的死循环。恐惧心理引发的顾虑,阻塞了正常的思维回路。只想说一种情形。 人的内心真的很复杂,没有办法保证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一个人内心可以有很多衡量事物价值和选择的标准,这一点是不为旁观者所知道的或者认同的。所以,如果当局者是以感性而非理性主导时, 她不得不纠结于内心的价值观、外部社会的看法和理性规则之间。而在旁观者通常只会从社会认同和理性规则为出发点,所以更容易做出大多数人认为‘对’的选择。当自己从事某事的时候,感性、理性都全部投入其中,成功能带给你快乐,同样失败能带来痛苦。当局与旁边的区别就在于:当居者有感性思维,而旁观者更理性。感性思维是一种无逻辑的,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与释放,因此当局者一旦深陷其中便容易被直接产生的负面的感性想法、情绪干扰,一点点的小的东西也会影响感性思维,冲淡客观概念,从而没办法更好的理性思考,也没有足够精力去吸收和处理信息。旁观者则可以剖去这一感性因素,因此才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能够客观、全面的看清事物真相,但正因为并没有真的去做,所以看清楚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主干、大致方向,其细节部分,需要去控制的情绪、感性部分是排除掉的,因此实际操作起来是完全不同的。
120 评论(8)

沟通了

早就听说过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每次,我都会不屑地撇撇嘴:哼,想我堂堂一代“才女”,想我迷?!做梦!可说曹操,曹操到,今天,我还真“迷”了。下午的语文课,我看到王老师抱着一叠纸走进了教室,就想:今天八成要考试。嘿,我果然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王老师说要测试我们是不是“知识渊博型”学生,而完成时间,我的上苍啊,居然只有可怜巴巴的5分钟!这时,王老师的嘴角突然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的笑容,不过我没去多想,我表面波澜不惊,心里却打着退堂鼓:那啥,单宸的写字速度比我快得多……终于可以开始做卷子了,我可以感觉到似乎一张嘴心脏就会跳出来。我心急火燎地填上学校、班级、姓名,根本不按要求读完题目,就开始奋笔疾书,四周也都是“刷刷”的写字声。第一道题简直容易得不像六年级学生做的题。可是……第二题要写一首诗!全诗!MY GOD GA,我开始抱怨为什么自己的记忆力衰退的那么快。对了,示儿!这首诗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因为寒假里老妈给我做的阅读里有写这首诗。哈哈,我又一挥而就。这时,传来一声晴天霹雳:“好了!”不会吧,这么快,是哪位神童啊!就算抢做,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的说!我几乎崩溃。好容易做一题跳一题挨到第六题,只听老师残酷地宣布:“还剩45秒!”我仿佛在听宣判日的倒计时。不行,我不能束手待毙!我赶紧看下面的题,有哪题能很快做完抢点时间。第八、第九题正合我意,我满心欢喜,赶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们赶完。“呼……”一口气没出完,我就愤怒到了极点:第十题太欠扁了!你猜是什么?“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天哪,这不是玩儿我么?!反正卷子没有清洁分,我不假思索地“抄家伙”――钢笔,把前几题全部杠掉。“时间到!”老师大人一声令下,我忐忑不安地交了卷。所幸老师大人明察秋毫,把我放进了“亡羊补牢列表”。我纯属歪打正着,为瞎猫碰上死耗子而窃喜不已的同时,我也不禁感叹:的确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只是看别人做,早就为了别人着了道而偷着乐了;而且我也不是没读过讲这类故事的文章,而且读了不下三遍;我明明看到了老师的奸笑,却没在意……一切的一切,只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唉,我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能够“当局者不迷,旁观者亦清”啊!
33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