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ichuifeng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最具诗意: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以“一枝一叶一世界” 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2005年浙江卷 【点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其实释迦摩尼也是个诗人。 最富哲理: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以这两句富有深意的铭文为题作文。 ——2011年上海卷 【点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400年前,莎士比亚发出了他的疑问。400年后,上海的考生们也面临着相似的疑问——“会过去”还是“不会过去”,这是一个问题。大气稳重,富含哲理,上海卷为考生们搭建了一个挥洒才气的平台。 最具创意: “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根据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2006年湖北卷 【点评】相信当年的湖北考生们看到这个题目后,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不间断的回音“三……三……三……”。笔者若是考生,就写:“得如斯考题,吾‘三’生有幸。” 最特别:以给出文物或文学形象(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作文。 ——2004年福建卷 【点评】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以真实人物或文学形象为题的几乎没有。题中的人物范围跨越古今、横贯中西,有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有美女,也有硬汉,文学形象也都取自中外名著。对于考生来说,选择范围广,发挥空间大。 最励志:坚强——2008年四川卷 【点评】2008年四川的考生比其他任何省区市的考生都特殊,经历“汶川地震”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奔赴高考战场。“坚强”这两个字,不是简单的一个命题,它是出题者对考生的勉励,更是四川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亮出他们不折的脊梁。 最贴近:我说90后——2009年天津卷 【点评】近年来关于“90后”的话题往往是贬多于褒,天津的作文题给了身为“90后”的考生们为自己正名的机会。“90后”们,机会来了,好好夸夸自己。 争议奖作文 最具娱乐精神:以歌手问候语由“大家好,我来了”变化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1年湖南卷 【点评】材料源于萨顶顶在《天涯共此时》节目中说的话,出题者莫非是萨顶顶的粉丝?湖南果然是中国娱乐文化基地,作文题目都这么娱乐。 最不知所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韩愈诗《早春》中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2008年湖南卷 【点评】在众多以地震为题材出题的大趋势下,以诗歌意境和哲理出题,别具特色,争议也随之而来。在网友评点中,这道题位于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调查的榜首。既考诗词理解又考写作,这一题两考,颇为考验湖南考生们的功力。 最时尚: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09年江苏卷 【点评】以时尚为题,江苏确实足够潮流。有人认为,这个话题对农村的学生不公平,他们对时尚本就不了解,何来品味。有人却认为,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时尚。对于时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能写出自己的时尚,就是时尚。 最省事:高考恢复30周年,结合考生对高考的体会写一篇作文。 ——2007年重庆卷 【点评】这个题目就地取材,直接让学生们说高考,出题者省下了绞尽脑汁创意形式的力气,考生们亦都能结合自身备考经历有感而发,“最省事”非它莫属。 最大而空: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4年浙江卷 【点评】乍一看这个话题还以为是哪个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课题。“人文素养”本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个人,其“发展”更是需要集社会合力来研究和讨论。在如此大的帽子下,考生该从何说起。大得无边,虚得飘渺,空得难受,深得可怕,难为你们了,考生们。 最惜字如金: 忙——2004年上海卷 早——2010年湖南卷 【点评】从2000年开始,材料题、漫画题、填空题等各种各样的创意作文题目层出不穷,题面也越来越丰富。上海和湖南反其道而行之,删繁就简,仅以一个字命题,没有任何材料辅助,不可谓不惜字如金。
我们仿佛在这些红歌里看到了老一辈的热情和坚持 。我们仿佛在这些红歌里听到了老一辈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叮咛。他们想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 ,他们想让我们发扬他们不怕苦的精神,他们想让我们充满热情 他们的期望 ,全写在了红歌里 ,他们的那份热望 ,通过红歌传递给了我们 。红歌 ,这是老一辈的人们 , 用心谱写的旋律 。 如果你遗忘了,请翻开那些尘封的故事和飞扬的红歌,记住它们 。因为它们可以催你上进 ,它们可以拉你走出沉沦 ,它们让你从阴晦走向光明 , 它们让你走出绝境 这是一些能让我们发奋的歌曲 。它洗涤着人们的灵魂 ,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奋进的年代 。那艰苦的岁月就像黑夜 ,希望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罗。寒冬腊月哟红歌,让我们在黑夜里寻找黎明,去迎来初升的太阳 ,与那神圣的光芒!红歌 、革命故事 这些让人永远铭记的经典 , 停留在我们内心最深处 。它们飞扬在空中 ,像我们的五星红旗 ,始终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下 。不朽的革命精神、革命红歌、革命故事,那些永存的经典,将永远指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向未来的路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