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ppiggy
一、长清区概况 长清区位于山东省中部,东倚泰山,西临黄河,距济南市区22公里,是省城济南的近郊区。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辖有四个办事处,五镇一乡,624个行政村居。境内交通便利,104国道、京福、济荷高速公路、003省道、220国道等公路干线纵贯南北距济南国际机场50公里。长清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境内古迹荟萃,文物众多,是神医扁鹊的故乡,是山东省重点旅游区之一。区内有旅游文物景点4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6处,市级16处,有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的灵岩寺;与泰山、灵岩寺并称“三山”的道教圣地五峰山,世外桃源莲台山,汉代石室孝堂山,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境内五峰山仙人台商周遗址,双乳山西汉古墓的发掘分别被列为1995年、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二、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区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年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05亿元,年均增长1%;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04亿元、13亿元和8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2%和6%。人均生产总值28933元,年均增长9%。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比1978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亿元,比1978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亿元,比1978年增长424倍,年均增长4%,其中居民储蓄4亿元,增长8倍,年均增长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亿元,增长171倍,年均增长7%。 (二)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发展方式更加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9调整为8∶2∶31,一产下降了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5个百分点,三产提高了1个百分点。改变了原来仅仅依靠农业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共同带动发展的格局,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协调。 (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产品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发三十年来,全区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新增3200公顷,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区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23万吨增长到1万吨,年均增长6%,蔬菜总产量由53万吨增长到5万吨,年均增长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不足1亿元增长到1亿元,年均增长3%。 (四)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以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和政策扶持,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重点培植林果、畜牧、蔬菜、良种、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林果、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大牲畜存栏量8万头,制种面积10万亩,成为全省六大专业制种(县)区之一。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2个,带动基地14万亩、农户2万户,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42个,10家农业龙头企业、14处农林基地、畜牧小区分别被确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1731万元,兑现小麦种植、良种、农机购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支农补贴资金6亿元。大力加强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自来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多元,改造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全区560多个行政村、40万农民直接受益,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9700万元,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94个村、87万人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退耕还林还果、荒山绿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成效显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提高10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林业工作先进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46个,改造土地6万亩,新增耕地5万亩。投资4760万元实施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一批农田水利项目相继建成,动植物疫病防治、防火救灾体系得到强化,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增强。 (五)工业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全区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济南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更为我区的工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迅速膨胀,优势地位日益突出。济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成立以来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新建道路24公里,实施绿化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形象显著提升。开发区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企业数量由22家发展到151家,对全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压力容器、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2007年,五大产业实现总产值21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利税8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的3%、78%、6%,已成为“山东省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山东省压力容器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总量日益扩大。1978-2007年,长清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8%,高于GDP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2007年,长清工业增长0%,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亿元,增长803倍;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万人增加到5万人,增长5倍;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87个增加到2007年的890多家,增长2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18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40家。 工业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利税52亿元、利润85亿元,总资产贡献率为1%。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家,94个产品被列入高新技术产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 主导地位显著提升。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2007年达到了6%,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六)投资规模大幅扩张,发展后劲显著增强。197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546万元,1997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1年,撤县设区以及后来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立,为我区投资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片区”的规划建设,使我区的投资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从2001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是1978年到2000年22年投资总和的9倍,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七)对外贸易达到新高,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区对外开发领域逐步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创汇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创新高。1978年,我区对外贸易仅局限于畜产品、粮油和土产类,出口额仅132万元,到目前,我区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水泥、机电、五金制品等主要工业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出口市场分布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外贸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涉及药品研发、电子仪器制造、物流、商贸、服务业等领域,截止到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外资企业达到37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全区出口创汇116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01万美元。 (八)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省会西部新城迅速崛起。全区按照“山水长清、泉城新区”的功能定位,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两化并举、互动发展,推进以济南经济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政务商住区、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和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五大片区”为载体的西部新城建设,城市规划面积由4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9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8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万人。大学科技园和济南经济开发区“两大亮点”成效显著,成为引领省会城市西进、拉动省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济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2004年以来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新建道路24公里,实施绿化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形象显著提升。开发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区内“六纵八横”路网框架全部拉开,辐射区域达到20平方公里,绿化、亮化、净化达到了较高标准,现代化工业新区已具雏形。大学科技园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容纳12所高校,人口规模40万,目前10所高校相继建成,入驻师生15万人;建成道路58公里,绿化面积21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小区2个,安置18个村、1万人,乐天小区被授予“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现代化科教新区的框架基本形成。政务商住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大力实施以道路、管网、公共服务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和改造城区道路13条、7公里,供热、天然气、污水等管网建设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全面展开,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具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全面投入使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入驻山水、佳宝、明发、澳利等企业26家,成为全省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兽药研发生产基地。 (九)民生问题明显改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围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全面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了中小学辍学保障机制,救助贫困学生6000多名。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村庄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01%。投资2290多万元,改扩建9处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条件趋于改善。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新增就业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103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85%以内。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岗前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岗前培训1798人。对城市低保家庭实行了住房租金补贴,使其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十)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工建设雅居苑和龙泉居两处经济适用住房,全部竣工后可解决4800多户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326元,比1978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0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5元,增长20倍,年均增长2%。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下降到2%;居民各项储蓄余额4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697倍,年均增长4%。 
洋洋,回老家吧?”今天是星期天,妈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我。“哼!我才不回去呢。”说着,我便把头扭向了一边。“为什么?”妈妈问我。“老家有什么好的,路泥泞不堪,每次回去都走的满鞋是泥,人们住的屋子又破又烂,要是碰到雨天就成了水帘洞了,我才不回去呢!”我满脸不高兴的回答。爸爸听到了我说的话,笑着走过来:“老家现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你不能总用老眼光看待问题呀!”“是吗?那我就回去看看。”我满不情愿的被爸爸拉上了汽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下车一看,啊!这还是以前的老家吗?怎么变化这么大。只见以前通往姥姥家的那条土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放眼望去,马路两边种满了枝繁叶茂的小树,村庄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看着这绿油油的稻田,我感觉就像在看风景画一样。 来到姥姥家,眼前的现象使我惊呆了:这是姥姥家吗?我是不是走错门了?只见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红砖绿瓦、宽敞明亮的房屋,屋内家用电器样样齐全。曾记得以前的姥姥家住的房子又破又旧,房顶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进到屋内,简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就算拿十个盆接也不够。家里除了妈妈刚给老爷买的那台收音机,其它东西都破的不成样子。谁知几年不见,老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使人意想不到啊! 到了家里,姥姥告诉我:“这几年托党改革开放好政策,农民的日子是过的一天比一天好,你看,原来的土房、瓦房都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泥泞的路都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人们都提前奔小康了!” 变了!真的变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