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tiger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国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教育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没有异议。但是,在教育方针中要给“美育”以一席之地,使人们都能认可还要有个过程。因为,许多人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已包含了美育的内容,美育不应再有独立的位置。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不可否认,德育、智育、体育蕴含了美育的某些内容,但是代替不了美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是为了培养人的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把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的前列。在近代的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曾极力倡导在学校实施美育。建国初期,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到了1957年以后,美育从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去掉了,各种教育学著作、教材、讲义再没有了美育的位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左”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学校实施美育的作用以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造成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必要重新审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实现教育职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有两条: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前人在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参加社会生产的准备;二是传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活准则,使他们具有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二者必须平衡发展。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它们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彼此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的作用更为突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美育能够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吸引着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 美育是学校教育过程的有效手段。由于美育的内容多是直观的艺术形象,教育的方法不带有一般教育的强制性,而是动之以情,靠美的形象打动人,因此,最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红与专辩证关系在教育目的上的集中反映。它一方面着眼于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设者”,一方面又从“接班人”的高度提出政治思想、阶级立场等方面的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就比过去所提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了。当然,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爱弟大姨父之子,生于八九年,十岁夭折。呜呼表弟!汝其辨乎内而讷于口者也,奈何不以天年卒而遗恨汝父兄?汝之纯明淳朴,奈何不业姨父之家乎? 姨父性苛严,虽无才学,愿汝能读书,厚望于汝,而汝竟早夭,何以遂汝父之愿乎!吾尝教汝读书,习至司马光砸缸救人之事,吾言曰:“司马光有高人之行,有独知之虑。故后能成名。商君有言‘疑事无成,疑行无功’,处事须当机立断,为人不可狐性多疑。”汝疑而问曰:“砸缸虽智,然缸大皮厚,水浊又深。掷小石则不坏缸,掷大石则石亦伤人,且缸皮脱落,锋利如刀,不为上策。”吾故无言以对。汝父指汝而骂曰:“孺子不可救!书中圣贤岂有不合常情之理?只顾读书,余者勿论!”呜呼!今六年将尽,教育界主唱之“创新立异”方兴未艾,有汝之独特见解,而为长者所杀,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