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wardupward
当今世界的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基本由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四大家控制,其中美国和欧洲占了70%左右的份额,中国和俄罗斯瓜分剩下的30%,而日本念念不忘的就是要进入这个市场。 日本视航天产业为21世纪有望形成新市场的15个领域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朝着航天大国的方向发展。其近期目标是: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力争打入世界航天市场。日本政府在2000年4月制定的“航天产业技术战略”就提出,要增强航天产业的国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将本国航天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4%。 为了与美、欧和中国竞争,日本近年来制定了航天技术和产业必须在成本、交货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美欧国家水平……本采取了最彻底的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等措施。但是,极端的降低成本路线却带来了卫星发射一再失败的后果 一连串的卫星发射失败使日本航天业蒙受极大打击。美国休斯公司因此取消了2001年以后让日本发射10颗卫星、金额高达900亿日元的商业合同。新设计而被迫延期。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不成熟,已成为日本发展航天技术和产业的瓶颈。也使得日 本的航天飞机计划、载人飞船计划等一系列宏伟蓝图至今仍停留在纸面和技术验证阶段,30年的“航天大国梦”还看不到尽头。 中日航天发展盘点 相比日本,中国尽管在很多方面落后,航天领域却始终领先。中日两国的航天事业差不多同时开始,而中国可以说是总体占优。这说明,在同样、甚至更差的起步条件下,中国干得不比日本差。 火箭发射是中国最占优势的领域。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向来以低发射成本、高可靠率著称,在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上占了10%以上的份额。其中“长2捆”大推力火箭,在技术指标上和日本“H2A”差不多,但“长2捆”已进入实用阶段,并承接发射订单,而“H2A”却老走不出试验阶段。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长处在于火箭发动机推力大和可靠性高,日本目前还难以望其项背。 卫星技术上,两国各有千秋。其中日本在气象卫星和大型通信卫星的制造技术上领先,而中国的优势在于返回式遥感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特别是在返回式卫星技术上,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成功率是100%,这不仅日 本,连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都难以比拟。 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和日本起步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走了不同的路子。日本先是“借鸡生蛋”,先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借助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飞船送上天,再发展自己的小型航天飞机“希望号”;而中国从基础开始就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另一方面加紧研制“神舟”宇宙飞船。中国从打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神舟”飞船已经过无人实飞和动物试飞,到目前为止,用自己的火箭、发射自己的飞船、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条件。日本尽管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也在国际航天站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没有自主的发射手段和运载工具。 航天领域的专家认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这“三步曲”,是发展载人航天的必经阶段,美国和前苏联都是这样一个个阶段发展过来的,而日本和欧洲试图越过“飞船” 这一阶段,直接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目前来看困难重重,其中欧洲的“赫尔墨斯”计划已废弃,而日 本的“希望号”暂时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海内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太空船发射即将发射中国第二批太空人将于“10·1”国庆长假之后择良辰吉日搭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天际间 早在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时候,中国就展出了登月飞船和登月车的模型和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模拟图,这表明中国航天的载人登月计划已启动。当时,参加博览会的上海航天某所专家曾说:“日本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 在无数领域都领先于中国的日本,偏偏在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实力的高精尖航天领域无法超越中国,在无奈之余,眼神里怎能不流露出小人般的惊慌?! 日本以前是我们的敌人,现在也是,将来必将被中国所灭亡!!!!! 
我知道你是航院的,也知道你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咱不能恁直接是不
航天飞机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简介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航天飞机除可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3米,直径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同学,你不要这么直接好吧,我也是在那上课的,也是上网搜就行了,唉,,,木有办法。哈哈。。。这个老师应该会让咱们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