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chsecond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政治试题中,政治小论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题型,因此,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时,我们应加强小论文的写作训练。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政治小论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政治小论文的几种常见题型 1、材料式。试题中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一篇政治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 例:活动与探索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青年一代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就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之一: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政治小论文。 之二: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围绕“科技·教育·人才”这一主题,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班会发言稿。 注意:文中不得出现本地区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漫画式。试题中给出一幅或多幅漫画,要求根据漫画的寓意撰写一篇政治小论文,题目一般也应自拟。 3、命题式。试题中直接给出政治小论文的题目,要求按照题目的要求撰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二、明确政治小论文的特点 政治小论文既不同于问答、论述题,也不同于语文作文中的议论文。但它又与问答、论述题有共同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与语文作文中的议论文也有共同的特点,即要做到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统一。政治小论文要求我们运用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一现实问题,它具有自己独到的特色,要求观点正确,旗帜鲜明,政治性强,要求做到论点突出,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同时,行文要求短小精焊,结构完整,符合要求。 三、撰写政治小论文的一般步骤 试题中较经常出现的是材料式或漫画式的政治小论文,以此为例,撰写政治小论文的一般步骤有: 1、确定标题。对背景材料或漫画,我们要认真研读和领会材料的中心思想或漫画的寓意,找出其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从中提炼出符合题意的标题。 2、提出论点。针对背景材料或漫画的寓意,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亮明中心论点,揭出本质性的问题。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在确定论点时,必经回归教材,找出教材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观点。 3、分析论证。针对中心论点进行有理有据、深入本质的分析,要善于运用论据充分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论证过程要严密,论据要充分、有力。一般说来,论据主要是理论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来源于所学的知识,要把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与材料密切结合起来。 4、解决问题。针对中心论点,联系实际,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应该怎样做;二是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提出的主张或措施,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应紧扣文章内容的要求,不要千篇一律。 四、熟练掌握小论文的格式及大致字数安排 一般来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小论文至少应有三段,字数400字左右。第一段,提出问题,50字左右;第二段,分析问题,200字左右;第三段,解决问题,150字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要写好政治小论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临考前突击训练就是能实现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学会运用课本中“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 等小栏目以及活动课的一些材料,寻找话题,启发思维,加强小论文的写作练习,逐步提高写作技能。只要我们注重积累,熟练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临场窍门,在政治中考中就不难写出一篇既有独到见解、又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政治小论文。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的,对于国家艰难困苦和人民艰苦创业的感受不深,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青少年的苦乐观和奋斗观也随着生活取向、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倾斜和错位。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新时期赋予的伟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正确分析青少年对艰苦奋斗作风淡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今天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安逸、舒适、平静的生活,陶醉于“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他们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不甚了解世界的现状,不知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更缺少艰苦实践的磨练。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逸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滋长惰性,丧失斗志。 今天的青少年,又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年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追求物质生活、贪图安逸享乐、不想艰苦奋斗的倾向。而我们有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注重物质营养,轻精神营养,重智力培养,轻思想品德培养,忽视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的正确导向。结果在一些青年中出现了享乐主义,他们人生无动力,生活无规律,节奏拖沓,意志消沉,花钱如流水,抽烟、喝酒、追求新潮……凡此种种,令人深思和担忧。追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停留在“艰苦朴素”和“节约闹革命”的层次上,所以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便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另一方面,缺乏对现实的认真分析,没有历史地、客观地评价现实社会,“奋斗尚可,艰苦不必”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认为艰苦奋斗已成为旧观念,缺乏现代色彩,时代精神应是摆阔绰、讲排场、追求豪华富丽等。 2、正确认识艰苦奋斗作风的深刻含义 如何认识艰苦奋斗呢?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开创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是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的共同的生活风范。历史发展到今天,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便具有了新的意义。现在讲艰苦奋斗,已不再是“苦行僧”、“史妹开荒”,也不是不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有益的文化成果,更不是颜渊式的甘贫,葛朗台式的守财,而必须有予以全面的理解认识。毛泽东谈艰苦奋斗是站在治国兴邦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是把它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艰苦奋斗是以勤劳坚韧,克服困难为准则的推进社会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人生风范。它具有两重性:一是艰苦的相对性,二是奋斗的绝对性。今天相对明天是艰苦的,明天相对后天是艰苦的,今天必须奋斗,明天、后天仍需奋斗。艰苦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结合起来就是创业精神,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狭隘,就看不到艰苦奋斗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宽泛,就不懂得艰苦奋斗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风范。总而言之,艰苦奋斗有两层含义。从物质上讲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在合理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精神方面讲,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和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无论从艰苦奋斗的含义还是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特点,加强他们的艰苦奋斗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3、在新的形势下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有这样几点值得强调: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这一法宝能否被继承并相传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他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强。我们历来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这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观解决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看法问题。这种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是同长期艰苦的实践、锲而不舍的奋斗密切联系的,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就将一事无成。人生观解决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才有出路,生活才有意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而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办到。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发展,不愿为社会、为人民作奉献的人,是不会有好前途的。价值观解决对人和事的评价与态度问题。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根本观点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价值标准,无疑是顺理成章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坚持学习、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当代青少年及其成长环境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决不能因为日子稍微好一点,就忘了艰苦奋斗,忘了还有数千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一味地追求高消费,铺张浪费,追名逐利,有的甚至沾染黄、赌、毒恶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如果不加强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就可能断送大批青少年的前程,最终就会毁了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