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oxue525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其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改革的目的在于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从公元471-499年为改革前期。前期主要以建新制为重点。内容主要是:一、制定官吏俸禄制以班俸制代替断禄制,整顿吏治。这就使得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推行均田制。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三、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政治体制得以完善,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从公元490-499年主要是在孝文帝主持下的以汉化为重点的后期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一、迁都洛阳。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二、移风易俗,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不仅如此,在改革中,他还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孝文帝这些汉化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正是由于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再加上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并且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全面配套,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并且较为成功,影响深远。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鲜卑祖作为一个民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共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复兴作贡献。 
首先你得确定好你想写哪一类的课题,然后根据你的选题,直接去历史学研究这本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就行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西方近代交通通讯方式开始在中国出现。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载体出现。电报、电话等近代通讯方式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使得信息流畅。从19世纪末至建国之前,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通了电,广大内陆的乡村和西部地区没有通电。以照相、电影、无线电广播、话剧、西方音乐和美术的传入为标志的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拓宽了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领域,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但是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为标志的近代报纸、出版事业兴起,启蒙了国民追求民主自由和科学的思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子、废止缠足、改长袍马褂为制服、西装、中山装等法令改变了人们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礼和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体现出进步民主的思想战胜封建专制思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彻底,城市比乡村的近代化程度强许多,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动荡战乱不断和灾害频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中国近代以来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萎缩,社会剧烈的动荡加剧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农村内部的贫富也十分悬殊。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生活艰难困苦、工人、手工业者生活很艰辛。在旧中国占农民大多数的是贫农雇农和中农,中农在年景好时勉强吃饱饭,贫农雇农生活贫困。近代以来爱国开明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探索各种救国道路,也有部分知识分子沦为外国侵略势力的买办和代言人,更有甚者充当外敌的走狗。封建军阀、大官僚大地主、乡村的土豪劣绅、城乡的富商、买办等腐朽阶级享受种种特权,欺压人民。他们利用权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的罪恶生活。由于社会动荡旧中国社会治安混乱,城市里流氓帮派和会党林立,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成都等地黑帮盛行。著名的黑帮有青红帮、斧头帮等。上海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王亚樵。天津的袁文会儿等都是著名的黑社会头子。在水旱码头、车站、地方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恶霸鱼肉人民。在东北、西北的山区里土匪啸聚山林杀人越货。旧中国在各地妓院、赌场、烟馆随处可见,这些罪恶的场所使人学坏堕落。由于经济贫困,国民教育不振,广大下层百姓无法上学,直到1949年文盲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由于缺乏教育,民智未开愚昧麻木,人心涣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的晚,整个社会一盘散沙。 近代水利、运输、工矿业发展受阻,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因此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由于国力衰弱,国家的抗灾能力脆弱,每逢大灾就会有大批民众死亡,有时灾难之间互相叠加,造成大灾之后灾区贫困衰败不堪。1877-1879年的“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旱灾、蝗灾、水灾、瘟疫互相交织。广大北方地区约有一千余万农民死于饥荒。1920年的发生在大西北的海原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于震灾。饥荒之年大多数灾民自生自灭,灾民饥肠辘辘,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到处行乞,惨不忍睹,因饥饿倒毙道路者比比皆是,死而无葬,暴尸野外,蚊蝇滋生,恶臭冲天,遇暑热瘟疫流行,饥民群处之处,因疫病,死者互相枕籍,哀号遍野,村户萧疏,鬼唱歌。这就是近代中国农村遇到严重饥荒的写照,受灾严重之地犹如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