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moz
古代白族民歌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民歌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民歌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民歌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白族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白族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白族民歌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一、历史简述白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元江、丽江、昆明、安宁、南华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区。白族的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西南地区,据2001在全国人口条调查统计,白族大约有1858063。若追述白族的历史,可以早至从秦汉以前,在西汉时期,朝廷向西南边疆移入大批汉民,将汉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由此而推动了白族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种发展到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顶峰。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通用汉文。从宏观上看,白族音乐的旋律一般较为粗狂,节奏趋于简约。这种特点在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定型,当时四乐句音乐旋律大量流传并延续至今。如:建川山歌《三尾鱼秋调》以及《唐代会要》中记录的白族《秋枝词》等,这些音乐多为四乐句结构。作为南诏国音乐高峰的应数学习并吸收了异地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也叫《南诏奉圣乐舞》)。南诏乐自此便由西南边疆传入唐朝宫廷,并被列于十部乐,其演奏形式为宴会立奏宫中坐奏。在古代,白族音乐相结舞蹈踏舞的踏歌,南诏有名的《狮干舞》在唐朝时期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在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丰甫"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东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生活。在南诏白族诗人杨其鲲的《途中》,二、白族音乐的体裁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大本曲、吹吹腔、器乐等。民间白族歌曲有如下三种情况: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的,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 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在音乐语言上相互交流融合的,如“后山调”等。前者融合了临近鹤庆白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白族人民所共同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白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和普米族的民歌音调。 在大理、剑川、洱源、鹤庆等地区的佛教与道教较为发达的城镇和乡村,还广泛流行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演奏的“洞经音乐”。这种“洞经音乐”源于白族民间音乐,后由于融入了〈大洞仙经〉等经腔和曲牌故名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南诏国宫庭音乐互相演化而成。其乐器中分为打击乐与管旋乐两种。现保存有的曲目是〈将军令〉、〈水龙呤〉等二十多种。三、白族音乐的乐器白族的乐器品种较多,古代汉文献把铜鼓归为了滇焚的“蛮夷乐器”。在晋宁石寨山汉墓中,出土了一个铜鼓形贮贝器上铸有两人抬一铜鼓,一人双手戴大圆环,手舞足蹈,另外二人正边打鼓边唱歌,这说明白族先民汉代就已把铜鼓作为乐器了。今天流传并常用的弦鸣乐器有三弦、胡琴等;膜鸣乐器有两端蒙皮,直经尺许的小鼓以及单面蒙皮的小八角鼓等;气鸣乐器有木叶、芦管、唢呐、笛子以及萧等;体鸣乐器有锣坡等。这些乐器多为汉族地区传入,但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独特的有体系的演奏形式,并深刻影响了白族音乐语言的发展。现在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三弦曲 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 三弦3种 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 剑川白族调 、“洱 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 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 等。唢呐吹打乐 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 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 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四、白族音乐的常见形式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