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hy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你完全可以去百度图库里找一段粘贴复制,然后发送给老师。 
这是我刚刚写的,给你看看那! 当今社会,我们这些大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道明的恋爱关系以及难以启齿的家庭贫困压力,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大学生心灵承受着重大的压力,而且情况日益严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健康的标准:指我们具备了哪些良好品质。关于良好品质,我总结出六种良好品质。一是幸福感。二是平和的心态。三是自尊感。四是指我们的处事能力,五是人格的完整。六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但是,对于以上所提到的六种良好品质,我相信现在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做到,包括我,原因待会说,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下的调查研究,是我在百度上搜到的,自己加以改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排名前三位。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对网络产生过强的依赖性,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产生的心理问题,家庭以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考研及就业压力太大,独生子女受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等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独立的生活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挑战,从前的那些自信与希望统统抛到脑后,一些人被迷茫,孤独,失意所包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在我们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像马加爵,刘海洋,像那些从高楼坠落的生命。对于这些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担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既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我们这些大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正常的心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那么,不言而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于社会,我觉得社会应该多给大学生关怀,对那些贫困学生多给予帮助;对于家庭,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与沟通;这就不细说了,因为学生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所以我重点来讲学校。对于学校,我总结出五点处理方法,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首先,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预防和矫正的办法。要利用墙报、广播、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基本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学会各种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对于第二点,学校不能只关心学生学得如何,还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在各种社会压力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如果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就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学院课程设置上,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日益普及。同时,每学期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学选修课。在学生综合测评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德育和综合素质为首。 第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克服学生过分注重自我的狭隘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 第四,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分类对学生开展心理问题调查与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并提出进一步整改措施;对大二学生积极关心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三学生则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今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发现问题的途径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网络体系。 最后,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等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我们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心,配备更多经验丰富、严谨认真、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时要早报告、早干预,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总之,对于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中学到很多,我们应该自己积极克服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至于学校,做到以上那些,那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有所缓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可以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来论证。
一个人不但要有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心理上的健康,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的话,他才会正常的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