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书泼茶
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啊哥们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作中一个最基本限制就是字数。从一百、两百到四百、八百,以至于大学平时论文要求四千字,大学毕业论文要求八千字。字数是一个标准,以此来判断你能调动多少词汇,容纳多少信息。有标准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标准不能僵化,因为人是不能标准化的。所以就有了教师。教师要懂得分辨真正的良莠,才能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只是“标准”的执行者,而不是调整者,那这样的教师根本不配为教师。中学作文题目,总是大而空。没经历过人事的人被逼迫去评论人事,感悟人事,并且要求八百字,这不唯是不明智,简直是不人道。我中学时,闲聊可以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自由发挥,口若悬河。一到写作文,就感觉束手无策!你感觉被束缚,这当然,命题作文就是要束缚你。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能否跳舞是另外一事,首先得给你铐上!学校是监狱,老师是牢头。所谓自由,是“躲猫猫”。那么逼出来的又是些什么东西呢?所谓优秀作文,大多是用形容词填充的充气娃娃,一当真就漏气。作文成了形容词默写大赛。内容是一团气,不是没有,而是形象模糊,无法捕捉。若有若无,似通非通。胡适早就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既要言之有物,就不能是鹦鹉学舌地讲道理,而要与个体生命相联系。言为心声,文字是落地的语言,同样是你整体生命的抒发与拓展。所以现在中学生写不出文章,凑不够字数,是因为出题者的头脑不清。你不愿为了一篇文章而糟践自己,正说明你的真诚;而那些对着任何题目,都能雄辩滔滔的人,或许正是八面玲珑,心口不一。大学里的论文,字数要求更高,内容更专业化。以我的大学经历,同学中没有一个平时论文不是抄袭而成,能文从字顺即大不易,遑论“创造”?另一方面讲,我们那些狗屎文章,又有谁会看?连老师都不会看的!我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看那些为职称而写的所谓“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万字上下,但大部分内容都不过把一点专业常识变换着说,真正有点新意的几百字就可以说清楚。他们写论文,对字数的要求,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又像草船借箭,用草人作真人,虚张声势,骗取奖金。可是,有时这竟是逼不得已。我花了二十天左右写好论文,用几个月时间修改格式,论文导师非常赞赏,但认为论文末一段,画蛇添足,与整体不协调,可以删去。我说,有字数限制,删去就不够了。他说,还有这规定,不能通融吗?他指导论文,是甩手掌柜,也不知道这些规定。最后是无法通融,字数是硬标准,比内容重要。我对毕业论文审查标准有诸多不满,比如字数以及格式(标点、字体、分段之类)等。所谓答辩,在我们这种不入流的学校里,几乎只是讨论格式问题,由格式上升到态度,由态度联系到内容。其实这样做有实际的考虑,论文联系到毕业问题,要放水又不好明来,把标准定成格式问题,正好对内容放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文章的标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仿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就是奇才,可速度与质量终究是两事。滔滔之人固然有,谔谔之士也是存在的。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西方小说家,一天写一页,花三天修改。这样的勤苦,几人能做到?可是“简洁”不是我们古来崇尚的美学么?老子五千言,这不止是思想,还是美呀,明末的小品,鲁迅的杂文,哪里是动笔就无休无止的话痨能写出来的?据说在美学领域,宗白华一句话,李泽厚能写成一篇文章,李泽厚一篇文章,其他人能写成一部专著。宗白华、李泽厚,名犹在耳,“其他人”就只能用“其他人”概括。当然长篇不长篇,不是篇幅决定,而是内容与文字的比例决定。如果不落入皮相,则根本无关乎篇幅问题,只有对内容缺少鉴识能力的人,才会迷信字数。如此,才能既不迷信长篇,也不迷信短简。你只是说要说的话,不是说别人的话,也不是别人要你说话,更不是看人脸色说话。我们失掉了美学,也失掉了自信。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是给人类带去礼物的人,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赏赐的人。?1?3?1?3现代人本来应该自信的,他们站在进化的顶端,坐拥古人数少年累积下来的智慧,本来可以优游从容,指点江山的。可现在都失掉了这气度,他们像答题一样地作文,下笔时战战兢兢,务求面面俱到,宗旨是:多写总不会错;他们像面试一样地作文,生怕看官看不出他八块腹肌下藏着诗书万卷,为求得青睐而打肿脸充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