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8

窃眠者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儒家文化的议论文素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柳神啊

已采纳
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典故:《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举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关于儒家文化的议论文素材

187 评论(13)

CHY_0002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儒家文化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文化,其主要思想和核心理念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发展粗略的划分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孔子与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和汉武帝之后被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以后儒家文化融合了阴阳学家、墨家、法家的很多思想,使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并从此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主要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两个时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我想写的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是对先秦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所推崇的是“仁”和“礼”,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仁”,孔子认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把他的“仁”的理念看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从小的方面,“仁”是指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要求人们要“仁者爱人”。从大的方面讲,“仁”是指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孔子所谓的“仁”即爱人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应恪守自己的本分。但对古代中国道德规范和传统的道德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人自我认识、民众人格升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所谓“礼”在很大方面主要是当时孔子为了维护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因此具有很大的消极色彩。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而对女性的压制就更加的严厉,甚至可以称得上泯灭人性。鲁迅更是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想也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及父系男权社会统治的需要。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或许或多或少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吧。孟子被称为亚圣,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将“仁”的思想由一种人的“仁”发展成为政治上的“仁”。把“仁”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王道。体现的原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仁政”的思想影响了历代君王的统治理念,对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引导帝王将相要时刻关注老百姓,关心民间的疾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君为舟、民为水,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就很好的体现了孟子“仁政”的影响。他所创造出来的“贞观盛世”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孟子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才认为实施仁政是可行的,才是王道。其最为著名的一段话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而这种人性所固有的善性要靠人在现实中培养,即孟子所说的“养性”,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三个道德规范与准则。其一是:孝悌忠信。孝就是尊敬父母;悌尊敬兄长;是人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其二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孟子认为五伦是在现实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三就是前面所说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从历史发展来看,孟子的仁政学说虽未得到统治阶层过多的重视,但他在人性、道德方面的观点与孔子相比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其对古代中国和当今中国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的“仁者爱人”几千年来被奉为道德规范与标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和道德传统,对当今日益下落的道德理念的挽救及、伦理道德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将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相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为立身的标准,成就了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有利于提到人们的国家荣辱的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道家的无为与逍遥的消极的处世理念,我觉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14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