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甘甘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和7%。 (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资源保证程度低。截止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约为600亿吨,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据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需增加约1250亿吨。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我国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随意被分割肢解现象严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1.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 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 据调查分析,2003年国有煤矿的2亿吨产量中,属于超能力和无能力矿井生产的煤炭约为42亿吨,占国有煤矿产量的13%。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缩短煤矿开采年限,二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3.大中型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 据预测,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的合计生产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7亿吨和7亿吨。要实现煤炭产需平衡,需要再建设一批新井和扩大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要再增加生产能力5亿吨和1亿吨。 (三)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1.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我国前8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为68%,远低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家。 2.煤炭企业负担过重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3年,煤炭行业支出铁路建设基金约100多亿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难,原国有重点煤矿办社会年净支出60亿元。 2004年末,原国有重点煤矿在职人员257万人,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3.煤矿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2004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补贴前亏损面仍高达48%,补贴后仍有6%的企业亏损。2004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681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1.煤炭安全形势严峻 2004年煤矿共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8,显著高于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如美国为03,波兰09; 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42起,死亡1008人。 2.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8~10%,现已累计堆存煤矸石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 矿区地面塌陷、煤田自燃火灾、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煤矿开采每年排出地下水约22亿立方米,我国西北部主要煤炭产区,煤炭开采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井下煤层气年抽出量约100亿立方米,90%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五)煤炭运输与燃煤污染问题 1.煤炭运输制约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南部,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运输距离长,运输费用高,影响煤炭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港口吞吐能力满足不了需要;公路长距离运输成本过高。 2.煤炭消费与环境保护问题 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特别是煤炭的不合理利用,排放了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 我国酸雨覆盖区已扩大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SO2排放的75%以上来源于燃煤。2003年SO2排放总量增加至2158万吨,酸雨污染加重。 2003年燃煤总量增加,烟尘排放总量增加至1047万吨。 我国CO2排放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位,CO2的排放约80%来自煤炭燃烧。 三、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煤炭生产是高危险性和高风风险的行业,要把节约资源、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开发利用,以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煤炭行业必须淘汰技术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 优化行业结构。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生产能力不足,必须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是艰苦和危险的行业,必须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以吸引投资和人才。 优化生产技术结构,进一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煤炭工业。要搞好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要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方式改造中小煤矿;要逐步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生产技术,支持依法生产的小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通过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炭的竞争力;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一)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积极培育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亿吨级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以上,成为商品煤供应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 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相关产业。支持煤电联营,鼓励煤炭与电力企业联合建立坑口电厂;支持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和建材行业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营。 (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结合煤炭开发布局,选择煤炭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作为大型煤炭基地。抓好基地内主要矿区的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提高大型煤炭基地产能比重。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中型煤矿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现有煤矿生产能力8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15亿吨,2020年达到18亿吨。 (三)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综合机械化采掘技术,推进高产高效煤矿建设,实现煤矿高效、安全、洁净开采。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联合改造小煤矿,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采出率。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小型煤矿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必须进行改革,要逐步淘汰和禁止非正规采煤方法和落后的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技术。 (四)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 提高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乡镇小煤矿生产保障了我国煤炭需求的供给,但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必须建立严格的煤炭开采准入制度,逐步淘汰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煤矿。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国家继续对煤炭行业特别是煤矿安全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在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的基础上,严格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加大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 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类煤矿的安全监察,依法惩处违法违规现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2010年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力争从2004年的08降到5以下,其中大型煤矿为4以下。 (五)加强煤炭开发的资源保障 增加煤炭资源勘查投入。要建设大型煤矿和煤炭基地,应为煤炭资源勘探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资源管理。资源勘探开发登记、矿业权设置必须符合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国家要控制大型矿区勘查开发规划的审批。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经济政策,激励企业珍惜煤炭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 (六)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可使煤炭成为高效和比较洁净利用的燃料,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包括四个部分,即煤炭加工技术、燃烧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和开发利用中的污染控制技术。 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焦化生产、消费及贸易大国。通过气化、液化等转化技术,生产替代石油的发动机燃料和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等。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改变我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供给和安全。 (七)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 开发煤层气资源。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当前以地面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相结合,实现煤层气开发产业化,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做好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控制煤矸石的产出量,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 (八)关注煤炭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加快铁路运煤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运输能力;放开铁路运输价格,取消计划内外双重价格;尽快取消铁路建设基金。 2.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收负担 借鉴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经验,制定符合煤炭工业发展规律的税收政策体系,公平税负。按照国务院1994年确定的"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5%的税负的原则",调整煤炭税收政策。 3.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煤矿及矿区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4.建立和完善煤矿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范煤矿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勘探开发资质认证制度,提高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减少煤矿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决关闭开采方式落后和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现象,保障安全生产。 解决煤矿衰老报废的转产、人员安置等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科学界定煤炭产业地位 参照国际的有关做法,可将煤炭行业划入第一产业范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与其产业地位相适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 6.建立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应考虑煤炭资源、环境治理、煤矿安全、煤矿衰老报废等成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煤炭指导价格;鼓励煤炭企业积极与发电企业协商确定电煤价格,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 7.稳定煤炭进出口政策 要从有利于煤炭工业长远发展出发,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依据资源和市场需求,调整煤炭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煤基地建设,稳定出口份额。 
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总量逐年增加(见表1)。我国能源资源一直富煤、缺油、少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表1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构成表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t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其它能源消费总量/万t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其它1980 63 735 4 8 8 60 275 2 7 11985 85 546 8 9 3 76 682 8 1 11990 103 922 2 0 8 98 703 2 6 21995 129 034 3 6 1 131 176 6 5 92000 128 978 0 8 0 138 553 8 2 12001 137 445 8 0 1 143 199 7 9 52002 143 810 3 6 1 151 797 3 4 32003 163 842 1 8 1 174 990 4 2 42004 187 341 0 4 6 203 227 0 3 72005 206 068 4 6 0 224 682 9 0 12006 221 000 9 9 2 245 669 1 6 3 注:电力折算标准的系数根据当年平均发电煤耗计算,其它项为天然气和水电;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是万吨标准煤;本表所列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2][3]。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70%左右(见表1)。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确定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新战略”。2007年1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尽管煤炭在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中比重逐年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仍将主要依靠煤炭。2 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4]。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长期以来,煤炭运输占整个铁路运输的40%以收稿日期:2007-04-28;修订日期:2007-05-10作者简介:马健(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业经济。上;煤炭发电机组的增加和火电小时数的增加,直接对煤炭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全国发电机组消耗煤炭已经达到54亿t,占煤炭生产总量的67%[1]。从成本的角度上看,国家在煤炭行业投入比量从煤炭在价格上相对石油和天然气有很强的优势,同等的发热量,用煤的成本只相当于用石油的30%。相对煤炭丰富的储量,我国石油储量严重不足,必须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的短缺[5]。从我国的能源供应和安全考虑,既要积极开发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又要注重开发利用国内的能源资源。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限,水能和核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尚需时日,煤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预测,到2010年,使用石油、天然气、的成本将会是煤炭的8倍甚至更高[6]。依靠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来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设想,是不实际的,风险很大。煤炭相当于石油和天然气,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煤炭是我国战略上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能源。目前,全球煤炭消耗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25%[7]。随着其它一次能源的枯竭,煤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3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石油次之,而天然气则相对匮乏,据国家权威机构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仅能维持10 a左右。因此,尽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技术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现,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8],但在我国仍将高达70%以上,到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另外,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性。一是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以兰州市场为例,块煤价格约为250元/t,汽油价格为3 400元/t,天然气工业用20元/m3,按热值同比计算,天然气价格为煤价的3倍左右;汽油价格为原煤价格的5倍左右,如果按价格计算,每2 kg煤可产1立方气,2 kg煤折价5元,工业用天然气是煤价的4倍,民用气价是煤价的9倍,商业用气是煤的6倍。相比之下,可十分清晰地看出煤炭是最廉价的能源,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能源。二是煤炭易于储存和运输,附加成本低,使用面广。三是随着节能技术的进步、节能政策和措施的增强,煤炭的利用率将大幅度提高。四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煤炭将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不仅可以和石油、天然气一样清洁使用,而且还可以成为廉价的化工原料。五是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而有限的外汇储备不可能用于大规模进口原油,只能依靠煤炭转化和深加工来实现“以煤代油”。因此,从全国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工业亦不是“夕阳工业”,相反,煤炭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煤炭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即发展是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据估计,人类现在每年燃烧的矿物燃料相当于自然界花100万a左右才生产出来的,另据预测地球煤储量按目前的消费速度还可以维持200多a,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能使用约33 a和60 a。这就要求煤炭资源的衰竭速度必须低于其再生速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不能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9]。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链条上,人口是核心,环境是条件,资源是基础,即只有人口增长适量、资源开发适度、生态环境适宜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在原始的狩猎社会,还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社会,资源都是人类不可须臾或缺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的支撑,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不可能有相应的发展。资源还是构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构不成自然环境,没有生物资源构不成生态系统,所以,资源(煤炭资源)理所当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爱护煤炭资源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珍惜煤炭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发展前途。参考文献:[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 张绍强,张运章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J]环境保护, 2006,(13): 55-[5] 傅志华,包全永,韩凤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其与财税政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4-[6] 舒鹏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4,(3): 25-[7] 黄淑和2005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8] 王海山关于甘肃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2,(2):43-[9] 王宇波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能源危机与应对策略[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5): 58- ·2· 煤 炭 技 术 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