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id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 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 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 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 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 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 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 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 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 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 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 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 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 校共毕业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 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 增加了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 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3 倍。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 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65万人上升到21 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 从88万人上升到75万人,分别增加了4倍和 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 11倍,达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 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 90万人,1989年上升到96万所和02万人, 分别增加了14倍和83倍。1949年小学68万 所,在校学生数1万人,1989年小学达72万所, 在校学生数为1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07 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44%。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26 万所,在园幼儿66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摒弃“模式”,复归“传统”。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七个时期(1978年以后)。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4]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之后,深固拒闭、盲目排外不可取,单一的价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为政府和知识界的共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广泛吸收各国之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经历了那么多次的转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归根到底这是受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所制约。如果我们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又会发现,百年间,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无意识的泛化)——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历史证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关起门来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绝借鉴任何先进国家的经验,无论是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还是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都是一条自我封闭、作茧自缚的死胡同;囿于某种政治环境,价值取向单一,同样不是发展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受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所制约,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在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的过程中艰难推进的。不能以强调本国情形的特殊性为由而拒绝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以标榜追赶世界潮流为借口而置本国国情于不顾,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所应深刻记取的经验教训。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二、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重视继承和整理古代文化,教材的编纂,重视保护古代中国文化; 归纳教育的经验和实践,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学生,提倡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培养道德教育,总结具备道德修养应该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项; 提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主张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劳累,他提出“素丝说”,主张用教育来建立兼爱的美好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创造性,这就使得墨家私学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不仅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还是一个教学团体。直到春秋末期产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庄周,道家对教育的贡献是发明例黄老之术,这更适合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与儒、墨两家学派抗衡。再后来出现了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虽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颇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完善,就如当今社会我们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对于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也会更加有利,教育事业是使我们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个学派的思想教育我们后来的教育事业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前要。在后期儒学发展速度很快,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论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他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和“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其教育内容是儒家的经典和伦理道德思想。;而朱熹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其教育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教育阶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朱熹对教育贡献最大的是他的朱熹读书法,其内容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他们两人对教学原则都有独到的见解,两人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上都有重大的成就,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近代中国的教育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融合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旧的民主主义转变成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教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近代教育建立了很多学堂,使得学校管理制度得到了提升,这个时期的教育我国借鉴了国外很多教育思想,把我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相融合起来,这首先就应该谈一谈“洋务运动”,虽然说这场运动失败了,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失败才使得中国的国民有所觉醒,其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批近代企业从中国出现了。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除了以上的各种改革教育思想运动,还有其主要人物,首先,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传统教育内容只重儒学的思想改革了,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开始发展,培养了中国一代新人,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张之洞还把书院改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可为功不可没。其次,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都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后一条尤为重要,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最后,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思想有很深的见解,他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他认为社会化和科学化是职业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办学方针,以上这些伟人的思想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对于我们日后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五、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从古至今中国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好坏都有,使得我们如今的教育发展迅速,现代的教育也有其弊端和优点,首先其弊端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每个家里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正是由于家中孩子少,现在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加散乱,父母过分的偏爱孩子,使得孩子都被宠坏了,但是正因为这一缺陷,学校成为教育孩子最好的场所,在现代社会,科技变得更加发达,学校里的教学应用了很多多媒体设备,这对于教学更加方便了,这同时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喜欢上网,手机是他们必备物品,以上这些东西对他们有利也有弊。其次,中国现代教育将古近代教育发扬光大,取其长避其短,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主要观点: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在知识创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现代教育对个人实践很注重,认为社会实践比起高的学位更重要,当然,学位高也很重要,只是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的死板知识,而是更加的灵活,注重将自己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之中。再次,现代教育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现人人皆平等,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其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相结合,使得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以上为现代教育发展对学生的作用。现代教育对老师也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承了古近代教师的有利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现在的教师不仅只是教育学生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特征,然后做到对症下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实行因材施教,而且更注重的不是老师教会多少,而是学生自己自身学会多少。现代教育的知识是不固定的,是没有限制的,根据现在的情况,职业教育更加受欢迎,更注重的是技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提倡新颖。综上所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原始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奴隶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铺垫期,近代教育是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过渡期,这些阶段对我国教育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这为我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想为以后会努力按照上述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勤奋、可敬的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明天会更美好。参考资料中华文本库:_html
最初是上古的石器文明但貌似没有系统教育,而后到了青铜文明,在先秦文明时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具体而系统的教育,当时是以学说的形式表述的(字太多少打点了),而后独尊儒术,在古中国后期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继而就是现在的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