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e
始皇论 秦始皇,那是一个传奇的人物。秦始皇即嬴政,出生于赵国,秦庄襄王之子,他从13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政权却一直在吕不韦手中,但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自己掌握了大权,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宏图霸业。 对于秦始皇,人们对他的看法、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暴虐无道,残忍至极,是个暴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他焚书坑儒,只因自己的心情不愉快,便将460名儒士及众多大量的十分珍贵的历史书籍烧毁,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过错。 但对于秦始皇,人们说的更多的是他的丰功伟业,他是第一个将国家统一的人,在春秋战国时,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秦始皇认为以前的“三皇五帝”都不及他,于是便创造出一个新的头衔给自己——“皇帝”从那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它设置了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 他北击匈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最后赢得了胜利。他开发了北疆,秦始皇让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开发了边疆,他修筑了长城,保护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他统一了货币,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他统一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虽然霸道一生,但死后却十分悲惨,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将秦始皇的尸体与咸鱼摆在一起然后运回咸阳。 秦始皇虽然有过,但是他为人们留下了长城,灵渠,统一了思想与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秦始皇都是以为伟大的皇帝! 
你想写什么主题的论文你就直接去汉斯出版社的官网上检索就行啦,通过关键词检索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关键词: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昭穆制度、专权乱政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 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两汉时期,皇位继承有些复杂。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可见,两汉的皇位继承制度相当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例如, “曹丕的继位并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成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使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位的。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皇位继承制在汉制和旧俗之间摇摆,从而未能确立起相对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导致争夺皇位的战乱频频发生。明朝的16个皇帝中也仅有5人是嫡出。清朝皇帝无一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中国从秦至清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位制登上皇位的。 这其中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唐朝。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这二十一君得继大统的情形大致是一按制度而即位者只二君即德宗和顺宗二以权臣而立者有五帝三为宦官所立者有代、宪、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四因特殊事变而立者为高祖、太宗、肃宗五因稳定政权而立者为玄宗六为大臣争立者有高宗、敬宗七因母后干政立而废废而立者有中宗、睿宗八因皇帝宠幸阴谋而立者为武后。二十一君以嫡长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长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近三百年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而它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如此混乱实在令人惊异。于此相比其实唐朝的立储制度已经是相当完善了。太子位为储君是皇位的法定继承者因此立储便成为封建政治中的一项大事统治者为此煞费苦心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经常使太子监国、佐理军国大事并随军出征以期太子在继位前就对全国政治有所历练和全面的了解。这一切本来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和顺利接替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如上述相继发生过隋炀帝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等事而且即使是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不免陷入立嗣的深重烦恼中他一废太子李承乾再黜魏王李泰三立晋王李治四欲立吴王李恪。面对诸子弟争夺储位的极为激烈的纷争他自叹“我心诚无聊赖”竟“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演变 按照儒家的理论皇权既然是由天授予当然是终生的世袭的皇统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即所谓的万世一系。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继承秩序又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这样的规定完全被遵守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争吵纠纷也不存在因此而引起的骨肉相残、宫廷喋血了。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按照任何人主观规定的轨道发展正因为皇位意味着最高的权威最大的荣华富贵它从来都是独占的、绝对排他的。所有礼教的宗法规定都无法真正遏制住对此的觊觎之念无法真正限制住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相继发生。究其历代嫡长子继承大致演变为两种形式兄终弟及制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做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储君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是合法的继承人。在皇位传承史上影响最大的兄终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而为皇帝。其实诸如此类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某种变化大部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执行的情况下衍生出的一系列情况密建皇储制是清朝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大创造。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昭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昭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三、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完善执行的原因 第一,由于封建社会是“君天下”的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即便是宗法制度或是宗法观念,也约束不了皇帝们在选择接班人中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不喜欢太子承乾而想废掉太子改立魏王泰,最终导致了一场流血冲突。“另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数。”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是根据其母亲的身份确定的,一旦其母亲的后位不保,太子也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了,他的地位肯定也会受到威胁。历史上由于其母亲失宠而丢掉太子位的人也比比皆是。 第二,皇室权利争斗的因素十分复杂,诸如后妃干政、宦官弄权、官僚集团的影响、以及皇帝与嫡长子性格、志趣不合或互相猜疑等均可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这些因素都可以从唐朝的皇位继承中体现出来。 第三,正皇后无子或皇帝无后代的情况也会造成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到正常地施行。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变通的方法来传递皇位,如立皇长孙;兄弟相继;立子之贵者或长者;选择宗室子弟入继等。其实,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他也肩负着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安定的责任,这就对他的德行、才能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嫡长子继承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产生一位能够胜任的皇帝,“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出现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一致的问题。而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昏君、白痴皇帝、儿皇帝等,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皇位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但这种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子孙可以万世永享对百姓的专制统治。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宜告结束。 参考文献【1】《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2】《中国政治制度史》张晋藩、王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 【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贞观三年 【4】《汉书》卷43《叔孙通传》 【5】《唐会要》卷四《储君·杂录
论中国古代的象牙制品及其文化功能张洁(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象牙饰品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制品原料,深受上层社会的推崇,作为一种奢侈品,不仅是炫耀财富的手段,也是身份权利的象征。从先秦时期至清代,象牙的使用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总的趋势是,象牙制品的等级性弱化,世俗化显现,且日渐稀有。关键词:中国古代;象牙制品;象牙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51(2009)05—0192—03象牙制品由最初具有装饰性质的生活物晶,发展成为一种体现等级差别、炫耀财富的生活用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呈现出世俗化、实用性的趋势。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一、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证明,7000多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都出土有象牙器、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如:象牙雕刻成的牙匕、装饰用的牙笄等,这些器具多为生活用具。同时,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象牙雕刻的小盅,上面刻厂四条蚕纹,传递了中国古代对野蚕的驯养与家化的劳动生活信息。随着等级制度的确立,象牙制品逐渐成为珍贵物品,为奴隶主贵族所追求。《韩非子·说林上》“纣为象箸而其子怖,以为象著必不盛羹于土钊则必耳玉之杯”四,明确记载了象箸成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的事实,“纣为象箸”也成为后世臣子劝谏君王切勿牛活奢靡的力证。考古发掘材料显示,在大量珍贵的商代遗物中,象牙、象骨制成的其他生活装饰品与器皿也是常见品,如著名的殷墟支j好墓中出土的3件象牙杯,②都是商代工匠制作的珍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周代手工业所用的“八材”之中,象牙已经位居其中,《左传》“象有齿以焚其身”④即反证了时人对象牙制品的需求而导致了大象的生存危机,甚至出现《韩非子·解老》中记载的“人希(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④的状况。先秦时期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动也有使用象牙的。《周礼注疏·秋官·壶涿氏》记载:“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棒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⑨象牙即被赋予了镇压精怪、驱除水患的祭祀功能。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了100余支象牙,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象臼齿、大鼍南整支象牙切割成的短节象牙柱,以及象牙段、象牙片、象牙珠等,⑨这是考占史上极其罕见的。通过查阅史料和考古实物实证,我们推测这是一种象牙祭祀行为,遗址中不同形式的象牙实物,町能代表祭祀中不同等级和地位的蜀人,而用整枝象牙进行祭祀的,只能足蜀乇。蜀王作为西南夷地区各族之长,(2)祭祀中手执整枝象牙,意味着他取得了西南夷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认同,手收稿日期:2009—们—02作者简介:张洁,女,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192万方数据/.论中国古代的象牙制品及其文化功能握了号令西南夷各族的权力。⑧因此,象牙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西南夷各族之长的政治与文化内涵,成为号令西南夷各族权力的象征物。二、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淮河流域大象数量减少,象牙制品材料匮乏,象牙制品逐渐变成了当时达官贵人在生活中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犀象之器不为玩好”⑨成为了一种现象,象牙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象牙制品的原料获取也出现了转变,由“就地取材”转换为“外出觅材”,一直延续至明清。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当时粤地从南洋进口的货物,“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玑(珍珠)、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④。1984年广州市象岗南越乇墓清理出了5枚整支的大象牙,经考证研究,断定为非洲象牙,说明这一时期象牙的来源,除东南弧、印度之外,还来自非洲。汉代服饰中佩戴象牙制品成为一种等级象征。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袋,各服所好”⑨汉代改变了这一现象,《后汉书·舆服志》对印绶的佩带等级做出明确规定,“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佩带象牙制品(双印)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且人数相当众多。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象牙及其制品的使用趋于扩大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象牙制品在官僚系统中的使用。首先,象牙制品在“舆服”中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唐朝依据“周礼”,对“舆”制加以等级区分,《周礼》中规定,天子有“五辂”,“象辂”是由象牙装饰的车驾,是天子车舆中的第三舆,等级极高。基于此,唐朝完善了“舆”制,对天子舆车、皇族舆车及各级官吏的舆车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王公己下车辂:亲王及武职一品,象饰辂。自余及二品、三品,革辂。四品,木辂。五品,轺车”∞,象辂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化,后世多以唐代为参考,影响至明清时期。官吏朝服中以象牙为簪导“弁冠,朱衣裳,素革带,乌皮履,是为公服。其弁通用乌漆纱为之,象牙为簪导”@。其次,象笏成为区分官员身份等级的物品,“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凹。2.象牙制品在民间的使用。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在民也很广泛,《朝野佥载》中有欧阳通“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非是不书”⑩的记载。富贵之家的妇女头上插象牙梳也极度盛行,据陆游《入蜀记》记载,西南一带的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仁宗之后,侈靡之风盛行,梳不但用白角,还用象牙、玳瑁者。当时购制一把上好的象牙五色梳子,所需费用达二十万贯,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当时妇女在生活中对象牙梳是极其崇尚的。3.象牙的药用。唐宋时期,象牙的药用价值逐渐被认识。《备急千金要方》即记载了象牙治“针折人肉中”的药方“刮象牙为末,水和,聚著折针上,即出”@。《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象牙,无毒,主诸铁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和水敷疮上及杂物,刺等立出,齿主病痫,屑为末,炙令黄,饮下。”凹象牙的药性、药理、主治等记述越来越详实,为明清时期以象牙为配药的“解毒玉壶散”④、“夺命丹”@、“象牙散”④等治疗咽喉疾病的药方提供了参考。由于唐宋时期象牙制品使用的扩大化,官方象牙作坊技艺不断进步,《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文思院⋯⋯领作三十二,打作、棱作、银作⋯⋯牙作。”④“牙作”所造作的象牙雕刻器皿及饰品是统治阶级上层生活中的珍爱之物,其中尤推“鬼公球”,采用的是镂雕技艺,为宋代首创。此外,民间的象牙作坊及集市也有了很大发展。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史籍记载,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漆器、扇子、象牙雕刻、彩塑等手工艺作坊、集市是很兴盛的。宋代《西湖老人繁盛录》就这样记载:京都(杭州)有四百三十行“诸行市: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金银市、染红牙梳⋯⋯接象牙梳”@,其中“染红牙梳”、“接象牙梳”、“象牙玳瑁市”都是民间造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和集市,且与“枕冠市”等人们日常生活品作坊、集市并列,呈现了宋代象牙制品世俗化的倾向。四、元明清时期元朝象笏仍然被使用,尤其在祭祀中,依据祭祀等级的不同,象笏的数量不等:三献官及司徒、大礼使祭服,“象笏五’’③;曲阜祭服,“象牙笏七”@;社193万方数据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稷祭服,“象笏一十三枝”固;助奠以下诸执事官冠服,“象笏三十”圆。象笏在祭祀活动中,成为了祭祀参与官员身份的象征,不同于先秦时期的祭祀物品。明朝官僚贵族的生活中,象笏依然是身份的象征,除了一品至五品的文武官员仍以象牙为笏之外,品级不同的仪宾、命妇也俱以象牙为笏,以示显贵。最为独特的是出现了一种实用性强、艺术性差的“牙牌”,它是朝官进入朝廷的通行凭证,“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固。清代由于象牙原料稀少,已不再使用象笏,象牙所显现的等级性开始弱化。明朝,象牙渐渐成为艺术品,成为文人雅士书房案几上摆放的珍玩物品,象牙镇纸、象牙简等成为文人喜好之物。永乐初年,永乐帝就曾“赐(盛寅)象牙棋枰并词一阕”∞以示褒奖。市民生活中小型佛像雕刻品不断涌现。据崇祯元年(1628)《漳州府志》记载,漳州人就常以海外舶来的象牙制作仙人像,生动逼真,以供玩赏。清代社会生活中的象牙制品,逐步走向小而精的陈设和实用器具。《清实录》卷一四二记载:“雍正十二年⋯⋯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者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具体尚小。今制为座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靡之端矣。”④从这道谕旨来看:清代的象牙制品如“象牙席”、“团扇”等都是实用性的用具,制作工艺极其繁琐,技巧精湛。元明清时期象牙手工艺发展迅速,元朝时,政府设置“将作院”掌管“承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固,政府的介入使象牙手工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盛期。明代,“御用监”掌管皇帝“御前所用⋯⋯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制作工艺精巧,“凡象牙齿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实用器具逐渐显现。清代,民间象牙作坊增多,出现了“广东牙雕”、“江南牙雕”等不同派别,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生活需求,为皇家作坊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18世纪初叶,雍正皇帝从广州、苏州等地征召了一批牙雕艺匠进宫,聚集于宫廷造办处的作坊内,精心设计,运用高超的雕刻技术细心制作形成了皇家特色,被称为“造办处牙雕”即“宫廷牙雕”派。这一时期,生活中的象牙制品,市民化、贵族化的界限已渐模糊。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象牙制品的一些特点:先秦时期,象牙制品的利用主要存在于服饰和祭祀生活方面。秦汉时期,生活服饰中象牙制品的等级化明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象牙制品的使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唐宋时期,政府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社会地位,对“舆服”制中的象牙制品等级规定更为苛刻;社会文化的发展,使民间开始使用象牙制品,出现了民间象牙作坊和最早的皇家象牙作坊。此外,象牙医药价值的发掘,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明清时期,象牙制品的等级化已趋于模糊,象牙工艺迅速发展,匠人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注释①④《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③李宗侗注译:《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⑤《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36年。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ql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第35—37页。⑦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⑧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⑨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39、2543页。④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0页。⑩卫宏:《汉旧仪),四部备要本。⑩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3672页。@⑩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935、1930页。⑩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569页。⑩张鬻:<朝野佥载>,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99页。⑩陆游:<入蜀记>,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61页。⑩孙思邋:《备急千金要方>,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⑩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商务印书馆,1929年。圆③②朱槽:《普济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370、372、389页。@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3364页。@西湖老人等撰<西湖老人繁胜录三种>,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第44页。③@◎@②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1935、1940、1936、1935、2225页。②祝允明:<野记>申报馆,光绪四年。④@@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7647、1820、1666页。⑦《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790页。责任编辑:何参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