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yue
水 的 压 力---科学小论文记得有一次我在海中潜水。穿上皮质的潜 水衣,戴上密不透风的潜水镜,背上一个氧气瓶,再配一个潜水员做指导,你就可以潜水了。在潜水中,我兴致勃勃,看着海底亦奇亦幻的美景,不断地往下 潜。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我觉得很好玩就忍着,又往下去了一点。哎呀,不行,耳朵疼得越来越厉害,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海面。问潜水员:“叔叔,我 为什么会感觉耳朵疼?”潜水员叔叔告诉我:“因为你潜得很深了,有8-10米,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我对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材料是: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我 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纸盒中加满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 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 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海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为 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 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压力无处不在,有水压,还有大气压,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压力真是既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啊! 
“豆”到“芽”的变形记——科技小论文 摘要:因为喜欢吃豆芽,萌发了探秘豆芽怎么来的好奇心。奶奶说:餐桌上白白净净,细细长长的豆芽是由一粒粒小小的、圆圆的小豆子变来的。觉得很不可思议,一颗小小的绿豆怎么能长成长长的、白白的豆芽?于是,我决定动手实验,看看“豆”是怎样变成“芽”的。 一、关键词:绿豆、发芽、实验 二、实验背景 我吃菜有点挑食,豆芽菜却是我的最爱,在家吃饭的时候,奶奶每餐必做豆芽菜给我吃。一天,在吃饭的时候,妈妈问我,你怎么这么喜欢吃豆芽啊。我说:因为豆芽长得白白净净的,长长细细的,看起来很干净,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当然喜欢啊。奶奶在旁边说,这些豆芽就是你们上星期在超市买回来的那些绿豆放在厨房里用水淋成的。我惊呆了,什么,这么好看的豆芽竟然是那一堆堆的小豆子变来的,而且是在自己家里变成的。我不太相信,第一:这小小的绿豆能长成长长的、白白的豆芽?第二:不是说植物生长少不了阳光吗,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豆芽能长好吗?我很好奇,也有点小兴奋,决定利用国庆七天长假观察“豆”到“芽”变形的过程。 三、实验过程 ·准备过程:一个干净的塑料碗、一些干净的棉花、绿豆一把。我把棉花放在碗的底部,把水慢慢倒进去直到棉花吸足水分,再把绿豆均匀地撒在碗里的棉花上。然后把碗放在阳光照不到的卫生间角落里,怀着好奇的心情想看看它们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过程:第一天晚上睡觉前,我去观察了碗里的绿豆,发现绿豆因为喝足了水,个别绿豆的芽胞处好像有一点小小的突起,很惊讶怎么短短的时间就有了变化,感觉过不了多长时间,它们的小芽就要破皮而出了。第二天绿豆全部长出小芽,有的变成了小根根。第三天,小根变长了,一部分芽胚隐约出现淡淡的紫色,发紫的部分是裸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第四天,豆芽根继续长长,有个别的芽胚有很淡很淡的紫色,其余均为淡黄色,个别豆芽开始长出淡黄色的叶子。第五天,根继续长长,叶子变成淡黄色,整体颜色偏淡,样子和餐桌上我吃到的豆芽毫无两样,我知道,“豆”到“芽”的变形成功了。 四、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发现绿豆确实能长成长长的、白白的豆芽。我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实验,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从“豆”到“芽”的变形需要的实验材料是:可以装水的器具、绿豆,清水,棉花等;需要的时间是五天;需要的是每天用清水清洗实验器具,水不要太多,没过绿豆表面即可,不要晒太阳,要放在阴暗的地方。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我发现了,实验时为什么要把豆子放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因为,阳光下的豆芽,豆子会长出绿绿的叶子,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豆子不会仅仅停留在豆芽的阶段,它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时候还能收获长满绿豆的绿豆荚。所以,同样的绿豆在不同的环境生长,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长状态。 “豆”到“芽”的变形记,既有趣又神奇,我在这次实验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要留心去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奥秘。就如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能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神奇的现象,进一步去探索,也许身边一件件普普通通的事,都可以成为的科学的小成果呢。(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