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食品检验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 
2.3 抗病转基因作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被克隆和遗传转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不但可以进行抗病基因工程操作,而且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Hain等人(1993)将外源植保素合成酶基因(PA)转化到烟草中,转基因植株对灰霉病菌(Binerea)的抗性增强;Lin Willie等人(1995)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水稻中,使水稻获得较高的抗叶鞘枯萎病的能力;Matteo lorito等将来源于木霉的抗真菌几丁质酶的基因转化烟草、番茄、马铃薯等,转化植株均获得了广谱的抗性;Jaynes(1993)利用从昆虫体内分离到的裂解酶或抗苗肽基因转化烟草、马铃薯等,提高它们抗青枯病的能力。这些成功的事例表明,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技术,为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4 品质改良型转基因作物 种子及其它贮藏器官(块茎、块根、鳞茎等)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淀粉组成、多糖化合物以及脂类物质的组成,直接关系到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或在工业上的用途。增加营养、健康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高赖氨酸、植酸等的含量成为第二代转基因作物主要攻克的课题。 基因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食物中多种碳水化合物组分的修饰改造。例如,科学工作者已将果聚糖(一类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关键酶(1—SST)基因转移到甜菜等食物中,提高了食物中果聚糖的含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开发出油酸含量由原来的25%增加到85%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硬脂酸含量由原来的2%提高到40%的转基因油菜种子以及含油量提高25%的“超油1号”、“超油2号”油菜品种;富含铁元素、锌元素和维生素A,能防止贫血病和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新品种水稻等一批特优品种。在改善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质成分的研究方面,已经成功获得高蛋白质转基因甘薯。2.5 耐逆转基因作物 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干旱、盐碱、低温、辐射等)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培育高效抗旱、抗盐、耐寒作物新品种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是,目前真正实现商品化的耐逆转基因作物还少之又少,多数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Tarczvnski等(1993)首次报道了抗旱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功地将甘露醇-l-磷酰脱氢酶Mltd基因整合进烟草基因组中,并证实了转基因烟草中的甘露糖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从而增加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能力。Kishor等(1995)将脯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乌头叶豇豆中的△1-吡咯啉-5-羧基合成酶P5cs基因导入烟草中,发现转基因烟草中脯氨酸含量比对照高10-18倍。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落叶少且迟,根比对照长40%,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倍。Rathinasabapathi等(1994)、Holmstrm等(1994,1996)和梁峥等(1997)分别将大肠杆菌和菠菜中的BADH基因(合成甜菜碱的关键酶)转入到烟草中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发现这些转基因株系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Pilon-Smits等(1995)成功地将枯草杆菌中的果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导入烟草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果聚糖含量比对照高7倍,增强了植物吸收水分和抗旱的能力。Goddijn等(1997)成功地利用大肠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复合体OTSBA转化烟草和马铃薯,也证明了海藻糖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积累有利于抗旱性的提高,但遗憾的是,发现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Ajay KGarg等(2002)利用一个受逆境胁迫诱导(ABA)的启动子与组织特异的rbcS启动于相结合,使TPSP(ostA+ostB)在转基因水稻中专一表达。结果表明这样表达的海藻糖对水稻的生长不但没有不利影响,在提高其对干旱、盐及低温具有耐受性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产量。许德平等(1996)成功地将大麦的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1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Lea)基因HVA1导入水稻,在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生长速率明显提高。3 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解决途径3.1 转基因作物存在的技术问题 虽然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目前转基因作物还集中在部分主要作物,如2004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60%,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占23%,而其它转基因作物所占比例很少。而且改良的目的性状也集中在抗除草剂和抗虫方面,如2004年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2%,转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占19%,而抗病、抗逆、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也不过9%。为什么造成目前这种局面呢?首先,主要是转基因技术方面的限制。很多作物至今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规模化转基因体系,而且,转基因作物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基因沉默现象,因此,还有特于加强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如为了解决基因沉默的问题。目前通常采取降低目的基因与受体作物基因组的同源性、用5-氮胞嘧啶处理植株抑制甲基化和脱甲基化,在转基因侧翼接上核基质结合序列(MAR)提高基因整合能力等来减少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生。第二,优异功能基因资源的限制。尽管很多有关抗病、抗逆和品质改良的基因已被报道,但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基因还集中在抗除草剂基因(bar)和抗虫基因(Bt),因此,还有待于加强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有针对性的挖掘更多高效、低毒的功能基因用于转基因作物改良。3.2 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为人类的生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人们难以预测外源基因进入新的遗传背景中将产生怎样的作用,随着基因工程不断深入,人们的疑虑越多。第一,毒性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报告证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但也有学者认为,在达到人们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第二,转基因技术会打破自然界的性状平衡,所以基因工程生物安全性的评价成为人们关注另一焦点。目前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与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环境与生态安全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会将转入植物的目的基因“漂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如转基因作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对其它生物类群的影响。食品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Substantial,equivalence),如果由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反之,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实质等同性评价有两个主要方面,即有毒物质和过敏源。有毒物质就是必须确保转入的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害;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避免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目标植物。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中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4 结语 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使粮食供应成为关键问题,世界更需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使得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已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成功。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无疑从技术上保证未来世界粮食供应,并有望降低污染。但要达到真正意义的世界“粮食安全”,还需要加强和促进科学界和社会的相互理解。 21世纪的中国农业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胜任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可以预计,加强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将是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必将推动全球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服务社会,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介绍一下情况,发现些小问题,提出几个建议,你那8000定要超了,
专科相对好写。。。不知你是做设计还是要只写论文可以写你们地区某个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分析、某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老城区或商业区的植物设计 也可以写一些特殊区域的,比如 工厂、矿区或者医院,这些地方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都有额外的要求。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 郑州紫荆山公园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 多肉植物在景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南宁市彩叶植物研究概况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配置研究 浅析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及综合防治 佳木斯市园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应用调查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植物景观美学评价 塔里木盆地园林工程提高植物成活率的途径 地锦育苗及园林绿化栽培技术 陕西关中主要城市观花树种花的观赏性状分析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生态控制策略 广西地区15种典型园林观赏植物的耐阴性及光合特性 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 南京市不同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富集特征 园林道路绿化种植的配置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