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5996972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为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由此来说,保护水源,爱护水流,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大事情。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春夏两季人不可白昼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禁忌,在孕妇生产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讳。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孕妇怀孕期间,忌讳让两个孕妇面对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时忌讳让孕妇参加;外嫁之女忌讳在娘家生产;忌讳将胎衣至于不洁之处,应当掩埋。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还有,特别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这点一定非常注意。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其他一些应注意的还有,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骑马、坐车到牧民家坐客,接近蒙古包时须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行至附近须下车马步行前往,进包之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若带进包内,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进门后靠左边行走,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边;离包时走原路线,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马。当给客人送茶或酒时,客人须欠身双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等,认为只有讨饭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象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心理素质,又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服饰的民族个性显得尤为突出 民族服饰可以说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饰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 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等特点,多彩多姿的服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 服饰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实用功能外,还是民族 民族服饰是一种符号与象征,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丰富,风格古朴,工艺传统精致无论 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穿着习俗来看,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民族服饰艺术既表现和反映史 诗,也表现和演绎神话传说,呈现出浓郁的图腾意识和神性意识,每当欣赏时,常常会让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观念中灵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将我们与广袤无垠的自然连成一个整体,使人,动植物及周围的事物仿佛在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祥地,几 千年来经历了匈奴,鲜卑,契丹,突厥,回纥,女真等民族更替,创造了璀璨的服饰文化然而蒙古族作为一 个古老的民族,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与北方各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原汉族服饰相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带,裤子,靴子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样,功能,制作工艺,审美特征及穿着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千百年来,蒙古族一直游牧,纵横驰骋于南起万里长城,北抵浩瀚的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 这片苍茫大地上,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加上南征北战的军旅历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犷豁达,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为蒙古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饰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同民族的起源发展一样,蒙古族的服饰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 内蒙古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距今40,50 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 就过着原始生活并开始在这里穴 居新石期时代包头转龙藏遗址中发现了光滑,尖端锐利的骨针和骨锥以及蚌制的半圆形制品这些发 现说明远古时期的北方人群不仅开始缝制衣服,并且懂得了装饰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饰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着打扮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北方各民族因从事畜牧业,上身穿褶,下身穿 裤,称之为”裤褶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用其服饰并学习骑射,历史上称为”胡服骑射”北魏时期蒙古 族用”扎葛尔”布做衣服唐宋以后大批布匹,绸缎,天鹅绒进入蒙古地区,服装面料的大变化,使得该民族 的服装样式借鉴了当时的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合牧猎的服饰,并且根据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到13 世纪,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发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环的服饰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连属,衣式较窄而下裳较短,腰间有许多褶皱,还在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画 中均可见此种服饰,此时的长袍为大袖盘领,并改北方民族传统的”衽”为”右衽”,这种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纪蒙古民族已经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 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随 着民族的发展,服饰制度的建立,服饰的面料与款式也逐渐地丰富起来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种类,风 格,色彩,工艺以及服饰制度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 公元13 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从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迈了一大步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各地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 区,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族的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标志, 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元代蒙古族对本民族服饰很重视,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装分为官服和民服,并做出规定:官服为龙蟒缎衣, 以龙爪和狮,麟,鹤,雉分等级,民服虽规定”以旧俗”,但也有变化:男服,袖长,襟宽;妇女服,袖短而宽,袍长, 领高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层短袖衫,还穿一种以白色驼毛织成的毡袍据《元史》记载,当时有一种衣服,前 无衽,后身长,无领无袖,缀两根带子,名为”比甲”骑射时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 长到明代中叶,蒙古青年妇女穿着比甲蔚然成风在清代,比甲服饰更加流行,并得到不断改进,蒙古语称 为”敖吉”的无袖服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于两肩, 明清时称之为”甲哈”,清末呼伦贝尔地区的陈巴尔虎蒙古族的牧民还穿着这种带有甲哈的蒙古袍男式甲 元代以后左衽长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长袍,特别是蒙古贵族的服饰,绫罗绸缎配以金银珠宝, 贵族妇女冠饰主要是姑姑冠已达到相当豪华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饰,袍类,披肩和其他装饰品又增添了 很多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蒙古袍的领式和袖型:出现了马蹄袖而且刺绣也开始流行并被运用到 服饰中,蒙古袍,坎肩的领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绣图案装饰到了清朝,由于蒙古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 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县间的自由往来,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 这一时期, 蒙古族服饰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发展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区和部落特色的服饰,绸缎,织锦缎,布帛等 服饰面料被用于服饰的缝制蒙古袍的形制为下摆两侧或开衩或不开衩的宽大袍服长袍外面还配有长短 坎肩,还把各种金,银,珍珠,珊瑚,玛瑙,松石制作成佩饰,头饰佩戴清代各部落服饰样式之多,装饰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难以尽述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并且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间 的正常往来,编旗划界,实行分割统治,甚至主张和提倡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这促进了蒙古部落服饰的 17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 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 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清代以后,蒙 古族服饰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足必踏靴,身必着袍,服必系带富衣绸,贫布衣,盛夏 多带皮帽,其式尖顶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带下佩以用银质镶嵌的餐刀,刀鞘,刀链带系用绸缎,库锦 制作精美的长形小囊,内盛大鼻烟壶,右系火镰包,亦多用银质镶嵌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 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其中按部落和地区大致分为:布里亚特服饰,巴尔虎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蒙古族 服饰积淀丰厚,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礼仪,节庆习俗,婚姻状况以及 审美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进了特殊的民族内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保留着古朴自然的服饰风 格蒙古族服饰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神韵,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仅供参考 百度文库关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