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9558
如果说单霁翔给了故宫生命力的话,这部纪录片让故宫里的文物融入现代。一件器物因为造型精美、保存得当被留存至今,我们得以管中窥豹,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作为一个群居的物种,人,血脉里就有寻根的基因。经历了时间的腐蚀与历史的变迁,器物自然会磨损。修复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是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件孤苦凄冷的事情。因为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知道这个特殊的行业,也是由和我们一样的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他们从美院毕业,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有了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工作。老师傅们个性不同,钟表组的王津老师被提及最多,像极了我想象中的样子。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修复瓷器的纪东歌。在大街上遇到她的话,大概就会认为这是普通上班族吧。差不多的年级,差不多的打扮,她也会穿开衫、露脚踝,但骑着自行车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前路过,是我们羡慕不来的人生体验。她和她爱的瓷器一样,都是契合时宜却又与众不同。她评价瓷器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越千年,依旧是我们每日使用的容器。精美与否,有无瑕疵,都不影响它作为容器的本质。既能出现在博物院的展柜中,也是生活必需品。这样的文物,生机盎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工艺水准。匠人不惜人力、物力,只为一件完美的器物,这是我们无法达到却又心向往之的执拗。看着它们,我们不一定能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因为那是象牙塔的顶端,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会更加为自己的同胞自豪,为生而为人自豪。说得太大了,但面对一件比自己还要精美无数倍的器物,它穿越历史,见证了我们祖先的一切,敬畏会自然流露。 
回答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第1集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纷纷登场。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将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以赶上展览进度,而他们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第2集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头建造家园。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蕴含生命的亲切。第3集一幅已有250年寿命的古画,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创作时间,在此之前,它从来没有与公众见面过。连它的名字,在修复时也还没有定下来。经过故宫专家考证,它画的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崇庆皇太后过80大寿时,现场祝寿的实景。这幅古画,原本非常的残破,绢面有缺损、断裂,还有霉迹。书画组的科长杨泽华和同事们刚刚把它修复好。
我觉得首先你要考这方面的专业,同时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培训之后,最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物修复师,我觉得这个工作是需要你付出很多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