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2

0247056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如何弘扬戏曲文化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bner917

已采纳
1明确并适当抬高戏曲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地位,艺术价值,带动年轻人的好奇心与向往欲2戏曲角色的重新塑造,用有影响力的角色帮助弘扬戏曲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戏曲文化论文

140 评论(15)

xLuigi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将之发扬光大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幸的是,国家早已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发展传统戏曲文化,而作为演出企业及团体、创作人、各地方戏曲传承人等,需要积极贯彻并勇于实践。一、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改革,对接国策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有删节。(一)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二)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大对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予以扶持。(三)支持戏曲演出加大各级团购,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四)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建设戏剧舞台,施行差别化的戏曲教学排练演出用地规划,完善用地及建设标准。(五)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地方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捐赠收入实行财政配比政策。落实已有的税费优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六)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畅通引进戏曲优秀专业人员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七)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营造全民氛围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校园戏曲计划。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二、创新实践,多元融合(一)重新定位挖掘市场切入点,调研市场审美,在保留传统戏曲的文化性的同时挖掘并提升剧种及剧本个性。(二)创新融合1、内容创新:在表演艺术和创意方面,可通过简化戏文、改编动作、英语配音等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台湾作家白先勇2004年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10年来年均上演250,脍炙人口。2、民俗融合:将戏曲融入方言、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地方文化中。3、艺术融合:2006年,京剧将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我们俩》进行改编,将电影故事完整搬上舞台,以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该电影故事。2011年7月启动的“京剧电影工程”中,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参与的剧团学院计划用5年时间将10部经典剧目搬上银幕,《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等5部已拍摄完成,并将陆续上映。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1888年创作的《朱丽小姐》于近年来被中国戏曲学院改编为豫剧版《朱丽小姐》,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索。4、新型品牌发展模式创新:如,与影视、科技、旅游相结合的戏曲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张艺谋著名的”印象系列“)。5、文化衍生品的创新开发:如,以京剧脸谱为原型设计的动画片《脸谱总动员》,公仔、玩偶等系列开发6、商业模式创新:有效利用互联网+模式,如打造戏剧版《万万没想到》(类似),吸引现代85、90后年轻人,采用二次发行、点击、广告分成等多途径盈利模式7、资本创新:可打造戏曲文化交易平台,将戏曲演出或品牌剧目金融化;也可合纵连横打造戏曲示范企业,向各类天使、游资、风投推介,力争IPO。8、人才创新: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到底是人的传承。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戏曲工作者的传承,也有观众的传承。可举办戏曲PK大赛(按时下流行的导师带队的综艺节目类型)选拔优秀苗子,同时获得社会关注。以上所言有多家文化投资集团正在实践,笔者坚信,我国必将产生《红磨坊》这样的经年不衰的世界级品牌,中国传统戏曲必将发扬光大。
200 评论(13)

hongkongxue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20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