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rise_mm
一. 以人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二. 以德为先 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 三. 中庸之道 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运用于管理中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 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事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的变通。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四. 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有: "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 "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回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无为论"其实是最优管理原则。从正面看:无为而治主张实行开明,自由,各司其职;从方面看:无为而治是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 五 以和为贵 "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讲得更明确:"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两者是讲内部关系和谐,后者是指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不是绝对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业的特征时说:"不单纯重视‘和为贵'的想法,而且重视‘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级对上级能坦率提出反对意见,上级能谦虚地倾听部下的反对意见的厂风,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点。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各种管理思想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以其中的儒、法、道三家为代表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治国之道、为君之方、做吏之规。1、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2、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3、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法家崇君权,竭力维护最高统治者的权威,目的是为推行其法制刑治的管理思想寻求实施主体和保障条件。法家不可能有现代民主思想,将法制与民主相联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只可能将法制与专制一相联系,试图以专制君权为支撑,推行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道家是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因此认为人性自然。在管理国家上主张虔敬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顺天则、任自然、居静行简、省欲节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学术堂整理了八十五个管理学论文题目选题,供大家参考: 1、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 消费者行为研究 4、 现代商务谈判 5、 激励理论的研究 6、 领导理论的研究 7、 组织发展与变革 8、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9、 "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10、 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11、 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12、 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13、 克服"克隆公司"现象 14、 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15、 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16、 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17、 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18、 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19、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 20、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21、 论企业战略联盟 22、 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3、 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 24、 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5、 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26、 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 27、 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28、 虚拟企业 29、 企业核心竞争力 30、 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31、 企业成长研究 32、 知识管理研究 33、 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34、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5、 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 36、 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37、 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38、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39、 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40、 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41、 企业并购研究 42、 管理者收购研究 43、 战略联盟研究 44、 租赁经营研究 45、 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 46、 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 47、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 48、 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49、 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50、 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 51、 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52、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53、 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54、 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55、 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56、 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57、 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58、 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59、 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60、 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61、 论管理创新 62、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63、 试论中国加入WTO的对策 64、 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65、 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66、 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 67、 中国股票市场应建立退市制度 68、 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69、 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70、 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71、 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72、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7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74、 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75、 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 76、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77、 启示眼与借鉴:流通企业迈出国门 78、 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79、 我国入世后,市场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预防 80、 入世后如何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81、 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82、 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8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84、 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85、 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因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我们以儒家为代表进行分析。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论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利益一元化管理体制的维护者,积极主张恢复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并赋予了自己的理想于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仁政: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民之仁也,甚于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不忍人之心,是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为仁政。”孟子进一步指出:“仁者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德治: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礼制:推行仁政德治,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规范,这就是“礼”。“礼”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开来,发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儒家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扩展资料: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参考资料:儒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