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zhong
读书苦与乐 苦,不是好滋味。人尝胆汁、黄连,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卧薪尝胆者,明知味苦,定要尝之。何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著,心甘情愿、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 我喜欢书,在于它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但是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烦恼。成天的1、2、3、A、B、C,把我的头脑都弄破了,生活好枯燥,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来想好好地来个读书大战,结果苦苦等来的却都是些做也做不完的作业,时间全部被占用了,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困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失去了自己的蓝天,此刻读书成了让我牵心痛苦的事情。 再者说到读书的苦,关于我的光荣事迹不得不说。我小学的时候,父母允许我去看各种健康有益的书,我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我的读书经历上初中了,学习压力加大,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了,所以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珍惜读书的时间。我把课余不用复习的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很快我完成了自己指定的读书目标。这个时候我喜欢的作家蔡骏又出了他的另外一本书《旋转门》,这本书从开头就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止不住看下去的欲望,但是平时又没有时间去看啊!于是我靠着我还不算太笨的头脑,想了一个方法,自己买了一只手电筒,到了晚上拉灯睡觉的时候我便偷偷拿出了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拿出书来,躲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看起来,还不时地轻轻地探出头来,打望周围是不是有人来了。半个小时过去,我已经热得满头大汗,哎只好半途而废了。最后落个又没看好又累得满头大汗的地步。 那么读书就没有快乐了吗?非也!读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过了苦, 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的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 当我阅读时,我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的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我好像在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字字扣击着我那曾经幼稚的灵魂。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我学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 一生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个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的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的关注于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写照吧。 巴罗曾经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只要有书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在读书的道路上要去不断地寻找快乐,必然会遇到很多的苦,但是若达到了一个境界,就会真正体会到此苦亦为甜,此甜藏苦中。 读书——感受 曾经,有人告诉我,一本书的好坏不是由别人评论出来的,而是由自己看出来的。而我却觉得书的好坏是“感受”出来的! 大度读人(一) 读人就像读一本奥秘无比的百科全书。读了19年的“人之书”,紧张好奇,又小心翼翼的某日,突然发现人与人之间萌生着既勾心斗角又温情可爱的竞争,勾心斗角之时,亲情、友情之类的家伙在一旁努力地承担起润滑剂的作用;当竞争露出温情可爱的小女人幸福样时,她们又零星地点缀着竞争的鲜亮、激越。因此—— 当你和好友要同去参加什么什么竞赛时,忽然间雷声隆隆,一挂挂雨帘抽鞭赶来,你满心欣辛好友聪明的带了她爸爸的伞,幸福的挽住好友温热的胳膊,却无意间发现好友满面愁容地轻启小口:“哎呀,伞太小了,会淋坏我的复习材料的……”呆呆地目送好友远去;竞赛时,裤管的水滴“嘀嗒嘀嗒……”,引起你内心焦虑的共鸣……你总算没比你好友考得好。 ——这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怨恨你的好友,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舍身为人的境界,果断的扼杀掉心中凄惨惨涌现的禅家妙语“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后来又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看清人心真面的慨叹;带着像在阳光下融化的草莓冰淇淋的笑容,真心实意地上前拍拍好友的肩膀,“你真棒!恭喜你啊!”不要讶异于好友的惊讶与歉疚…… 亲情是竞争的底色,不要忽视在丽日当空之时那抹淡淡的湛蓝。不论是潇潇梅雨,还是浩浩秋风;亦不论是黄四娘家枝头上的莺啼鹂啭,还是浔阳江头的冰泉冷涩,永恒亘古的亲情自古以来就一派写意的林立在竞争无论是波峰还是波谷时的尽头。因此,“青鸟不传云外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不必沉湎于竞争的失意,因为竞争的另一岸是你的兄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本便是很难做到的。幸好,标上亲情属性的竞争是抵得上一支从容的歌的。哼着小调读人与人之间友爱的竞争,是很可使歌声了无枝蔓,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读过了许多的人和故事,最喜欢的还是亮在书面的温情可爱的竞争。她不致使人之书失去亮色,反而带上了一股野性的魅力。 我亦推崇有一种境界。什么呢?想起诗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轻我萧我*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答: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理他,你且看他。 红尘如网,做到这般境界,无需担心如何处理竞争与人情的矛盾了。人之书便薄了。 大度读人(二)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递给你一把伞;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留给你的是背影。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责备他。因为他也有不想被雨淋的时候,与其埋怨,不如自己常备一把伞。 有的人,在你拥有某种权力时,围着你团团转,笑脸相迎;而当你的权力消失了,他却形同陌路,判若两人。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责备他。因为他需要的是你的这种权力带给他的某种东西;你的权力消失,他也就不必再为你吟唱赞美诗了。与其埋怨,不如擦亮自己的眼睛。 有的人,在你面前说话像一条清亮的小河,语言甜美透彻;而人后却是一股潜藏的暗流。 你读他时,不要生气。因为凡是带着虚伪的假面具做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辛苦的。说不定哪天他也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欺骗。体谅他的这种生存方式,让他在往后的生活中获得人性的自醒。 有的人,在你辛勤劳作的时候,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向你索取。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责备他。有人愿意分享你的劳动成果,总还是好的,是在肯定你的劳动价值。和他分享,慢慢地,让他学会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穿着华丽,显出一种高贵;内心却胸无点墨。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鄙视他,因为他不知道,服饰的华丽,只是裁缝的杰作,而人的品格修养,并不是由这些东西所能显现。 大度读人,读真实的同时也读诚实背后的狡诈;读美丽的同时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读世界的黑暗同时也读会世界的真、善、美…… 
程祥 高考中,我们常用的文体是议论文,但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的议论文在逻辑思路上往往是不够清晰的,很多同学甚至存在思路混乱或者无思路的情况。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阅卷是在短时间内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的,甚至有“一分钟定生死”的说法,试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毫无思路,东拉西扯,逻辑混乱,分析不力的文章怎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我们要重视议论文的逻辑思路,重视议论文的说理分析,克服写作实践中通篇举例,缺少分析的弊病,克服文章思路狭窄,缺少纵横说理的缺陷。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纵横捭阖,雄辩滔滔?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条理清晰,思路畅通呢? 我觉得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论水平的前提下,使他们写作的思路不断条理化、清晰化,使他们能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几个分论点,逐层展开,层层分析,这样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的思路,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意义,论证中心论点的重要方法。所谓因果分析法,就是要由果寻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我们可以把中心论点看作“结果” ,把分论点看作“原因”,几个分论点就是支撑中心论点的几个原因。 例如,上海市2006年考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我们可以可以确立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我想握住奋斗的手”,然后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握住奋斗的手”去思考,从而列出以下几个原因,也就是几个分论点。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战胜生活挫折的法宝;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充实自我素质的条件。 这样,我们从因果联系入手,解决了思路不能打开,结构不够清晰的问题。 二、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把中心论点看作结果,然后我们去分析满足这个结果需要具备的条件,而满足这个结果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几个分论点。例如我曾让学生写过一个材料作文,材料如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我们可以从薛谭“知错能改”的角度入手确立这样的中心论点:“知错能改是美德”,然后,我们思考,一个人要做到“知错能改”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我们可以形成下面的三个分论点: (1)知错能改要有谦虚的胸怀。 (2)知错能改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3)知错能改要付诸实际的行动。 三、意义辨析法 所谓意义辨析法,就是确立中心论点后,从论点揭示的道理或具体做法出发,去思考这样做或者这样行动的意义,从而展开议论的层次的方法。我们仍以“薛谭学讴”这个材料为例来说明。我们可以从薛谭的角度入手去思考:薛谭被秦青高超的演唱技艺折服了,从此一直在老师门下,终生不敢言归,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好,他在真正掌握了老师的技艺之后,可以离开师门,去学习别人精妙的演唱技法,从而能够博采众长,不断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中心论点:“学习要博采众长”。然后我们可以思考“博采众长”的意义是什么,“博采众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结果,这样我们可以确立如下三个分论点: 博采众长能够不断丰富自己 博采众长能够不断创新自己 博采众长能够不断成就自己 这样,就从博采众长的意义的角度展开了中心论点,给人思路清晰的感觉。 四、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展开方法,我们在训练议论文的结构时就学过这种写作思路。具体说,比较分析法是把不同的事物或者同种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然后分析论证,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我们可以确立这样一个论点:我们要认清自己。围绕这一论点,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展开,从正面和反面去思考,从而提炼出来下面两个分论点: 认清了自己,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能扬长避短。 不能认清自己就会盲随他人,随波逐流,处处碰壁。 以上是笔者觉得比较好用,易于操作的几种展开分论点的方法,但在写作实践中,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展开,然后选择比较合适的思路去写。如果我们在写作中实在找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按照议论文层进结构中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法去提出问题,罗列一些分论点,再从中选择比较好的展开角度。 下面谈谈在展开分论点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分论点的设置一定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偏离论述的中心,不要偷换论点,转移论题。 二、分论点的设置不能重复交叉,不能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比如,2006年全国卷二的材料作文,有同学确立了这样的观点:读书是快乐的事,然后他确立了三个分论点: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 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 读书可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三乐。 上边三个分论点中的第三条,“提高素养”实际包容了第一条的“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而“陶冶情操”与“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交叉,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 三、分论点的顺序排列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比如,还是上面的论点,有同学确立了以下分论点: 1、读书能使人解脱烦恼,振作精神。 2、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 3、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4、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上面的观点中第1点和第3点,有交叉,第1和第2 应该先说2后说1,3和4最好是先说第4,然后再说3 ,如果1和3合并,这样,比较合理的顺序是: 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 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四、每个分论点的论述要合理适度。分论点的展开不能漫无边际,有了分论点也不等于就有了说服力,如何对分论点分析论述,具体怎样实施,南师大文学院 何永康 先生曾经说过:“在高考作文中,由于通篇字数有限,每一小论点的阐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大体阐述过程是:先用几句话点明小论点,然后再简要地分析议论一番,接下去可联系实际,摆出事实,最后收拢。”我想这段话是我们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 我想,只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我们能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借鉴,时时处处,勤于思考,深入分析,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我们一定能写出雄辩有力,文采斐然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