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8

lstyy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以专题论文形式论述的先秦著作有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duan

已采纳
就是秦朝前的,诸子百家散文,历史散文都算

以专题论文形式论述的先秦著作有

230 评论(12)

huxiaolin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3-1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3-3西周时期,学在王官,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阶层兴起;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是所谓“礼乐下行”。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他们主张各异,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散文和诗赋。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简言之,神话即神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二、神话的起源 关于神话的起源,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前者认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劳作生活,后者认为神话由初民的宗教活动诞生。 三、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 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2、上古神话可以简单区别为自然神话和古史神话两类。前者诞生很早,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树怪之类的物灵神话和较系统的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等等;后者则是历史的神话化或神话的历史化,接近于传说,包括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神话等等。 四、神话思维的特征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互渗”的关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形成以我观物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时间、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体验,被表现为各种的神灵及其活动。一部分神话形象则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组合而成。 4、神话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5、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神话则是集体意识的产物。 五、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武库,中国神话也同样如此。 1、神话为后世提供了取用不尽的创作素材。 2、神话的原始思维方式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而神话世界所创造的原型意象则成为文学血脉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整理和体制 一、《诗经》的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诗 四、怨刺诗 五、征役诗 六、婚恋诗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赋、比、兴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章法结构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之。 3、句式和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现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二、《左传》的史观 1、《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三、《左传》的叙事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车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他们拔掉旌旗,去除车轭,轻装出逃。晋兵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嘲笑楚军,说自己不向楚兵经常吃败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的办法。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 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有成功 参考资料:
90 评论(8)

jianxinycj

注:老实人1976 就是我 诸子散文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周学派的文章,有时在体裁、风格上往往有一些相同之点;而同一学派中各人的文章,却又常常迥然有别。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后者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前者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后者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诸子散文繁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其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奴隶制社会已经开始动摇,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斗争相当激烈。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从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出发,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掌权者公开实行自己的主张;无权者也奔走游说,发表政见;观点对立者相互争辩不休,同时各派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又竞相著书立说,系统地阐述各自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对此,《汉书·艺文志》即已作了明确闻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诸子活跃的思想,单纯用诗歌的形式是难以表达的,于是论辩说理的哲理散文就大大发展起来。
89 评论(14)

九天飞鹰_110

很多呀!!比如:《老子》《论语》《周易》《周礼》《庄子》《孟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韩非子》《墨子》、、、基本上“百家争鸣”,每一家都有一家的著作,但是有些已经失传了或者遗失了、、、
146 评论(14)

fangfang-cao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神话:《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57 评论(12)

yuchengye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主要趋势是由语录体、对话体向专题论文发展,说理由简括而趋于详密,文辞由简约而趋于富赡。十部为:《管子》、《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非子》、《鬼谷子》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代表三部:《论语》、《老子》、《墨子》。战国中期代表两部:《孟子》、《庄子》。语录体仍旧通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战国后期代表三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转变成专题论著(学者个人论文集)
19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