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hlmx
青少年犯罪心得体会。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其手段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其特点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今天人们已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能否健康,良好的成长就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所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对是我国的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一定的趋势发展: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大多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令人担忧。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分析和预防,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而我们要预防这种犯罪,首先要对这种犯罪有一定的理解,要做到对症下药就要先知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亦日渐突出,其原因何在呢?一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天然的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探析内容摘要: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文章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入手,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家庭因素。与此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治安;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从社会学和犯罪学的学理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到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其他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①。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有关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人数已经占到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70%以上②,并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性质暴力化、手段成人化、类型多元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点。那么,青少年犯罪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矫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青少年犯罪与不良的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有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家庭,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首要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始,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完成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也不会有天生的罪犯。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形成一个人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可以抚育其健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偏差,也往往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在家庭里,青少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最初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在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冲突等。不可忽视的是,家庭的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Gove)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③。最近这几年,国内外针对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展开了很多研究,比如家庭成员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方式研究、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研究、家庭结构不健全研究等。这些研究,共同揭示出这样的问题:缺陷的家庭结构、缺陷的家庭环境、缺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犯罪最为重要的因素。一、结构缺陷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家庭结构是反映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模式④。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子女的角色和功能是完整的,为教育、培养子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相反,在缺陷型家庭结构中,父母教育角色欠缺,家庭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子女的成长也就会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潜伏着走向犯罪的危机。(一)破碎、重组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破碎家庭,是指因为死亡或者因父母感情破裂导致离异、分居、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从而使原来的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的一种家庭⑤。这种家庭,自然结构被严重破坏,家庭的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健康发挥,失去父母双方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被遗忘和麻木的环境里。他们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相信谁、依靠谁,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破碎的家,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引诱,便会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难以自拔。破碎家庭的子女,在父母亡故或是离异的残酷现实面前,势必在心灵上遭受无法弥补的创伤,倍感痛苦,情绪低落。在目睹同龄孩子幸福家庭生活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是怨恨。其次,缺少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和监督,子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有效帮助。在生活和精神上遇到问题时,没有父亲或母亲的指导关心,没有可依靠的支柱。感情上得不到应有的沟通,精神抑郁得不到疏解,感到压抑。再次,父母离异后,对子女丧失了责任感,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追求幸福,寻找“第二春”的障碍,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放任自流,让子女感觉自己仿佛是父亲或母亲的一个包袱,这使青少年子女心灵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担心离异对子女心理上造成的创伤,一味地想要弥补,于是就采取放纵、迁就,易让青少年子女产生骄纵、蛮横的性格特点。以上这些家庭功能的失衡,加上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使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的消极方面得到强化,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比正常家庭的子女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