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雾
在科研文章出版过程中,正式的同行评审可以发生在下面三个时间点。一个是投稿之前,比如作者把文章提交到预印网站,比如ArXiv,或者F1000 research, PeerJ和Figshare等让其他同行阅读并且得到反馈,在修改之后再投稿到期刊上。如果把文章贴在网站和博客上可能也算,但是得到到意见不会很专业。其次是最常见的投稿后的同行评审,它也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盲审稿,这种情况下审稿人知道作者的信息,而作者是不知道审稿人信息的。单盲审稿常被批评容易受性别和偏见的影响,不够客观公正。双盲审稿是审稿人跟作者互相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也就不存在偏见了,所以给成为是更加客观的方法。还有一种是文章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比如其他作者可以comment已经发表的文章,纠正其中比较重要的错误。同行评审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了,至今在科研发表中仍然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期刊编辑的角度上看,同行评审可以有效地过滤掉质量不高的文章,同时还可以指出投稿文章中的问题,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对保证期刊文章质量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对于审稿人而言,能给权威期刊审稿既是为整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在领域内的位置。经过了同行评审之后,文章作者才可以很有底气地说,文章已经经过了同行的考验,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同行评议,即专家学者对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的评价,包括著述的发表出版、评论、评奖、评职称、论文引用、论文鉴定等。由于学术领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认识关系与利益关系,同行评价往往成为同一范式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相吹捧,对范式共同体外部成员进行异体排斥,同行评价和学术水平标准不能划等号。真正衡量学术水平标准的,只能是原创理论与实践检验。同行评议(peerreview),从广义上说,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世界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的一则声明引发中国学术界轩然大波,声明称撤回107篇涉及“同行评价”造假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如何发现了这些文章“同行评价”造假?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虚假的“同行评价”等原因曾导致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撤稿,其中涉及期刊Tumor Biology。此后,出版社对相关论文进行筛查,而筛查又查出新的虚假同行评审人。此次撤稿并非是出现新的违规情况,而是Tumor Biology在2016年撤稿后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同行评价”在学术论文的出版中扮演什么的角色?彼得·巴特勒解释称,学术期刊的确切出版流程会因期刊和出版社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有一些出版流程在学术出版业内几乎是统一的,例如作者将稿件投给期刊后,会送交同行评审人进行评审。评审人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会从各方面对论文的科学严谨性进行评估,如使用的方法、结果和论述等。然后,评审人会提供详细的评审报告,多数情况下这是匿名的,作者并不知道评审人是谁。彼得·巴特勒表示,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我们撤销这些受到影响的论文,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学记录。”他表示,基于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编辑再决定是否论文可以接收发表。对所有可信的学术期刊而言,同行评审是稿件被接收之前进行的科学审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为作者提供选择,允许其建议同行评审人,这也是学术出版业的惯例。此次涉事的107篇文章是如何作假的?彼得·巴特勒介绍,论文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其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在我们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他们确认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