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5

灵敏金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风俗与文化比较论文关于龙的描述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hfly110

已采纳
一、象征意义不同:1、龙最早起源在西欧古代某些民族的文化里是力量与神圣的象征,而在基督教文化里则被形容是邪恶、恶魔的代名词。2、东方的龙(一般指中国)一般为善,代表着帝皇,大部分都是祥瑞兽。二、形象:1、在中国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尔雅翼》中,龙的形象被描述成“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2、西方文化中首次对龙进行描述的是《动物寓言集》 :龙的头上有羽毛,嘴很小,它通过气孔呼吸,舌头也从中吐出;它的牙齿和尾巴都很有力量;它通过吹气而不是拍打来杀死敌人,它的尾巴卷起来可以杀死一切东西。三 、产生时间:1、中国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塑龙,位于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2、从时间上判断,西方龙出现的时间较中国龙要晚。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出现了被称为Dragon 的怪兽,而这种怪兽就是西方的龙 。扩展资料龙 是西方古代的一种传说生物,现身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筑、纪念物中。传说中的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种类很多,其家族的庞大比起东方龙来毫不逊色。然而,存在许多基于原型的变体;有时,似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龙,“标准”的龙可能源于地方传说、罗马军队从近东带来的古老标志、与广泛传播的古代北欧人的严酷神话的混合。古老概念:在最早的促成西方传统的传说里,它是神圣的存在,而非人类冒险者遇到并战斗的怪物。然而,农业或城市文化的有组织的神话一般不崇拜这种生物;更确切地说,龙的形象是原始的混沌,创造、有序的神的敌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

中外风俗与文化比较论文关于龙的描述

213 评论(14)

yuzhou1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166 评论(12)

wangmeijuan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187 评论(12)

小老董

TMD,I FUNK YOU MOTHER
178 评论(10)

王友鑫1989

正月初五吃龙须面农谚:正月初五龙睁眼,家家户户把面擀。据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龙睁眼的日子,大家小户都擀面条、下汤圆(元宵)。面条是龙须,汤圆是龙眼。吃了面条和汤圆,龙才睁眼。正月十五蒸龙农谚: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至今,沂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要用白面或杂面捏面灯和面龙捏好以后,放进锅里蒸熟后用。往锅里放进,四周放面灯,当中放面龙。蒸熟的面龙放进粮囤子里,据说能保得这年米满囤、粮满仓。二月二抬头,吃炒豆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据民间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二月二,下蛰的龙抬头了,又能打雷行云布雨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要生黄豆芽,炒豆子。炒豆子即炸豆花,是催蛰龙快快醒来;生黄豆芽是象征龙抬头,如同种子发芽,以后将生气勃勃。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忌推磨和忌推碾,说是推磨光磨龙头,推碾光碾龙爪子,伤害龙的事可不能干。
31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