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3025960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我交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几幅画打印出来了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1 中国无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为人所重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之前,甚至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无雕塑。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虽然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发达,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造成了中国雕塑不被理解的尴尬局面。 现将这些特点从七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 中国古代雕塑有很强的实用性,缺少纯粹为艺术的雕塑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崇拜运动和征战,他们为运动员和英雄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这些塑像以其超强的写实性见长,其比例线条以及各种细微之处都与真实人体严丝合缝,惟妙惟肖。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的艺术倾向于工艺美术,通常用于礼器和祭器,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的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艺术与宗教造像上。冥器是随葬用品,比如人殉的取代物俑,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此外,还有供信徒膜拜而用的宗教造像。以佛像为例,由于其实用性,佛像的塑造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佛像头部太大,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甚而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承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而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通常以绘画来纪念人物或事件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历代帝王相和各种名臣奇将的肖像。 而纯粹的纪念性雕塑却很少见,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等少数例子。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2 中国自有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中国的实用性雕塑同样应该被承认、认识、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古代雕塑有显著的装饰性 来源于工艺美术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人物、动物、冥器艺术、宗教造像和建筑装饰雕刻等等,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又包含一种和蔼与亲切。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比如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雕塑,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的线条,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不同。后者更有立体感,更加接近真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都有此特点。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做雕刻。由此可见其绘画性。 四、中国古代雕塑有着和中国画相似的写意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而中国雕塑,就如与其同宗同源的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写意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同时,这也与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装饰风格有关。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写意。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3 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讲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以前的西方学者眼中,这样“写意”的雕塑作品当然不入流,甚至不被称之为“雕塑”。只有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才能懂得、喜欢和品味中国画合中国雕塑的美感。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以后,“中国无雕塑”的说法不攻自破了,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然表现出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雕塑的写实性,比例轮廓都更加写实。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个例,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雕塑显著的写意性特征。 并且,同样的,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特征亦应获得承认与欣赏,而不应是其进入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阻碍。 五、中国古代雕塑十分注重头部的刻画 由于写意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而头部显然是体现“神韵”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雕塑自然非常注重对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将欣赏者的目光吸引到作品的头部。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第都有大量明显头大身小的佛像,但是其头大身小的比例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美感。当然,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头大身小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佛像都比较高大,人们在礼佛的时候也都是仰视的姿态,按照正常比例的话,佛头必定会非常的小,这就不利于人们虔诚祈祷,也被认为是对佛像的不敬。 六、 中国古代雕塑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如佛教造像。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等风格,比如很多装饰性或实用性的动物雕塑。 中国画和雕塑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习惯了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4 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七、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而兴起,隋唐而繁荣,期间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塑造了大量的佛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特征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眉间的毫相等等,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比如“手印”,也都各有含义,必须符合相应条件下的要求。 上述各种特点,表明中国的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独居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中国雕塑不应该因为它的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特点而不被承认。只要有其独特之处,一种艺术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百科网——中国古代雕塑 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 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