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123
冒号的用法: 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用在“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一类动词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用在总说性词语 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和说明。 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冒号的作用及例句:1、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 2、用在“说”、“想” 、“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会上,李书记指出:“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3、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话题:诚信。”“座右铭:不求最好,但求最亲 5、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冒号由来:中国古代句读符号中无冒号。现行标点符号中的冒号,形式和用法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名称是使用表意词,具有独创性。“冒”字有“隐起”和“统括”的意思。如“冒头”“冒子”指文章、话语的开头部分或引子。“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鲁迅在《彷徨·孤独者》所说的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冒”字的含意。冒号在 1919 年前后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句断意连之号、冒号、冒引号、集点、集号、叙点、续号、叙述号、结号、综号、两点、爽殿、重点、扎点、可仑。胡适曾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16年)一文中建议采用“:或”形式的冒号,所使用的名称为“冒”。前一种是西式冒号,后一种是把西式冒号的两个圆点改成两个中式尖点。钱玄同在《句读符号》(1918年)一文中建议采用的西文留种标点符号包括“‘:’冒或结”。“结”字显然指总结上文。冒号的形式和名称是 1919 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正式确定的 。
冒号在语文中的基本用法如下: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冒号的举例说明: 1、同学们:明天记得上符号之家! 2、小明说:我会上符号之家看看的。 3、标点符号有这些符号:顿号、句号、问好、破折号等等。 4、暑假放假时间:2015年7月4日—2015年8月28日。 5、总结:冒号运用的太广泛了。冒号使用特别说明: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例如: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所以使用错误。)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例如: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例如: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例如: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句中的冒号就属多用了,因为此处没有大的停顿。) 5、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例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句中的冒号应删去。) 6、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例如: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7、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 例如: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去冒号。)
冒号和分好的用法分别如下:一、冒号的用法:用于书信、讲话稿的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在采访、辩论、座谈、法庭审讯等言zd谈的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分隔作者和作品名称。分隔标题中的主题词和说明补充部分。二、分号的内用法如下: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扩展资料:其他标点符号用法如下图:分号和冒号的用法区别:分号和逗号都是用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主要区别在于:用逗号断开的句子,后半句基本都是延续着前半句接着说下去的话(也就是常说的承接关系);用分号断开的句子,后半句与前半句一般是意思或形式相近、相关、相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冒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号
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除此之外,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详述与例子参见正文。冒号是一种标点符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其中英文写为“:”,中文写为“:”。分为中英文半、全角冒号。扩展资料分号、冒号的使用规则:一、分号1、分号表示句中停顿更长,用在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处。或非并列关系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处。例如: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②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2、并列分句中没用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要有了一个分句内用了逗号,分句间就可以用分号。3、分条陈述时,每一条不管是词、短语还是句子,每条内部不管有没有逗号,之间都可用分号。例如:农民对一个好的农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二、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用冒号。例: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特别注意:1、冒号里不能再出现冒号如: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一是抗震救灾。2、如果是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一般不用冒号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诗句,可见,“大雁”也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3、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的不能用冒号。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4、引语中间的“某某说”后不能用冒号。如:“课间操时间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刘老师对课代表说:“记得带着《优化设计》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冒号
如何正确使用冒号冒号,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口诀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都不对啊一、提示下文,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解释说明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解释说明) b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分项说明)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解释说明)几个考试热点: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未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的全部,而是部分的话,则不能用冒号。如: (1)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2)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3)一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4)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例句中的“影片”后面没有较大的停顿,而且“等”后面还有逗号,冒号没有管到句末,应把冒号删去。(5)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句中的冒号应该改删去。)(6)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当代文坛带家文库》:《巴金七十年文选》、《夏衍七十年文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柯灵七十年文选》,这些书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2005年高考江西卷)冒号所管的范围不包括最后一句话,所以,《柯灵七十年文选》后面的逗号应为句号。(7)本省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 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畅谈往事”。所以,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作用。(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此句引文仅作句子成分,冒号删。2、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如: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斯大林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4、“某某说”在引语前,“某某说”之后用冒号;在引语中或引语后,则不能用冒号。如: 老师说:“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诗。”“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诗。”老师说。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这个问题,”李刚说:“我们几个领导还要商量一下。” (“李刚说”的后面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04天津)(因为句中“张老师”的话分前后两部分说的,前部分话还没说完,“二字”后不能用句号,改为逗号。冒号管的应是一句独立完整的话,这里如果用了冒号,只能管后面的话,却不能管前面的话,故不能用冒号,改为逗号)5、不须强调的,没有用原话的(间接引用或部分引用),虽然引了原话但已作了大句子成分的,都不用冒号。如: (1)小姑娘告诉我:"她的家就在附近,每天都会看到月牙湾。"(间接引用不用冒号和引号,将冒号改成逗号) (2)熊秉明喜欢小诗,李白《静夜思》他称之为:"不能再小的小诗"。(转述的文字不能用冒号。) (3)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表示决心禁绝鸦片。(部分引用冒号要去掉) (4)老王来不及向他解释,只说了一声:"你看吧!"就走了。(部分引用冒号要去掉)(5)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6、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如: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二、冒号还可表总括上文。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过,若被总结的若干句之间已用了句号,就不能用冒号来总结上文,因为这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对最后一个句号以内的总结。在用冒号领起下文时也要注意,如果被领起的内容超出下面一个句号以外,最好改用句号。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注意:1、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会议刚开始,王校长大声宣布:今天有两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是我校德育工作受到省里表扬,二是…… 〔解析〕 冒号一管到底,一句话只能有一个。本句“大家”后用逗号。2、较大停顿的地方不能用冒号。错例:当年级主任宣布:张三同学在高三年级中获得最高奖学金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例句中,“当……时”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宣布”后面没有较大的停顿,冒号应该删去。使用“xx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例,“哦,皇帝免冠了!”鲁迅先生说。若引的只是别人的一部分的话,引文前不用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