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6

我是一只风筝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政治学概论的论文选题方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nqing

已采纳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多种关于政治权力来源的理论。  替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专制制度辩护的神权论或“君权神授论”,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上帝。 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学者则用契约论解释政治权力的来源 ,以反对专制制度的神权说。特别是-卢梭,从契约论中引出人民主权的思想。他提出,国家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人民主权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理论基础。  当代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把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政治资源的拥有和掌握。所谓政治资源则包括:金钱、信息、武力、  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东西。人们掌握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便具有影响他人行为的一定力量,拥有一定的权力。人们所拥有的权力的差别可以归结为人们掌握政治资源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而政治权力的直接来源则是社会的阶级斗争 ,是阶级斗争中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实际结果。革命的政治权力最初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最初的斗争指挥中心便是革命权力的萌芽。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革命的权力也在发展 ,直至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形成完整的革命政治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理论上和逻辑上说,革命的政治权力又来源于人民的信任和委托。这一点在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各种类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其选举和授权的形式和程序,则是其经常的表现。  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运转的制度本身的好坏,这也直接决定了权力的性质和权力的力量。  1 武力: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在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之际,武力最强者得天下。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军队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国际政治中,作为国家实力象征的武力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  2、 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活动产生的前提是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培育了政治权力。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力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权力制约着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政治权力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也由经济财富决定的。  邓“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3、技能:  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 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权力基础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权力的重要基础。事实上那些具有更多知识(有时甚至垄断某种知识)的人总是能够更好地控制局面。  5、 动机:  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动机是个人所渴望的体验或占有某种事物的愿望,是行为的动力。 权力动机是个人对取得、占有或行使政治权力的一种愿望。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可能会形成强弱不同的权力动机。  、制度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关于政治学概论的论文选题方向

315 评论(13)

wang2012yz

主要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学校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公民素质教育与社区管理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问题研究这些。
83 评论(8)

LIEQUE003

政治学理论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但也不乏激烈竞争,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客观理智的选择就业方向。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研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主要培养掌握比较全面的政治学基础知识、较强的交际与沟通能力的人才。培养面向中国现代化事业与国际社会,能够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教育机构、外事部门、大众媒体、各种企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公共管理、政策规划、产品策划、理论研究人才。政治学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市政学、公共政策概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谈判学、国际贸易等等(专业课程因各校侧重不同会有一定差异)。
15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