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yujie0
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的引进,文学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外国文学欣赏中如何再现原著作艺术的审美效果,从文学欣赏与翻译美学的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人们的文化审美取向及思维差异、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等,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欣赏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多元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读者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无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尽管有许多优秀外国文学被我国引进,并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但其翻译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跨文化和文学翻译所起的文化传递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鉴于文学跨文化和翻译中存在的忠实再现原著的等值原则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欣赏和解读理论,如解构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等被运用到文学翻译的研究中,进而充实文学翻译的理论视野。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可以帮助各国各民族读者“原汁原味”欣赏到他国文化和民族文化。 现阶段,我国对外国文学欣赏的总体质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外国文学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学翻译的影响,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审美观也至关重要。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及主题承载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文学主题的细化、剧中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并由此推动情节的顺畅发展。本文就文学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从审美取向、语言特征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文学欣赏是一个大文学的概念,不仅指传统的纸质语言文学,如小说、戏剧等,也包括了对当今影响甚大的视觉艺术形式,如电视剧、电影等。 二 文学欣赏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征 文学欣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等值原则来分析这类欣赏。然而,大规模的文学文化交流对文学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中西方人们的审美取向影响着文学欣赏的形式。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翻译,而是艺术与审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文学翻译中一般都要针对译入语读者再现原著艺术的审美效果,融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点,以取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1 文学的审美取向及特点 人类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审美情趣等。下面我们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为例进行分析。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堂吉诃德》国人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国人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中国人习惯看我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对一个全身披着盔甲、骑着高高的瘦马的人物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简直和现代香港的无厘头电影一般别无可谈之处。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如果纵观国外历史再看这部小说就可以了解和发现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一般国人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则较为荒诞,仿佛如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在文学的发展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如果把《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而创作的之类的话,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这刚好应和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目的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文学艺术已经走过了近几千年的春秋,和电视一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正像查希里扬所说的:“如果没有文学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有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外国文学,以其特殊的形式与大众审美观使许多精彩的外国文学,跨出地区和国门,成为全球文化视觉的盛宴,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文学业的发展,使人类有机会一起共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 外国文学欣赏中翻译的跨文化差异 当国人欣赏完《泰坦尼克号》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在疑惑为什么要用“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文的重要道具呢?它难道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重要的衬托的意义?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添入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这样的浪漫史诗,说到底是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地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秩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是老人们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 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泰坦尼克号》的主要篇幅是鄙视以财富取人的,在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着对以财富划分等级秩序的叛逆。一般认为,这种叛逆正是美国自由平等精神的标志。问题是叛逆不是针对财富,只是针对等级差别,而叛逆者自身最终也是为着追逐财富。譬如Jack因赌博赢取了一张船票时,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获取财富的精神。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名著,都不会去着力地强调财富、等级,或者是灰姑娘与青蛙王子那样的主题。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了。 3 关于文学欣赏中的民族心理特征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来看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的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烙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从语言的语法上来说,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英语中的句子以形统意,结构严谨,差异关系完整。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汉语中的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Home Alone》的片名,直译应该是《独自在家》,但却被译为《小鬼当家》,汉语“小鬼”是一种昵称,表现了人们对智勇双全,但又十分调皮捣蛋的小孩的由衷喜爱,而影片中的小欧文正符合“小鬼”这一形象;“当家”指一个人统领全局、独当一面,小说中小欧文一人在家与两个盗贼斗志斗勇、神灵活现的样子,不就是活生生一个大当家的样子吗?因此《小鬼当家》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文内容的统一,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 又如影片《Meet the Parents》,其内容大意是:女儿带着男友拜见父母,万事顺利,只有女方的老爸还存在问题,汉语译名《门当父不对》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忠实地传递了原片的内容。又如把《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乱世”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佳人”点名了小说的女主角。译名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片名翻译中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忠实传递了与原作品相关的信息。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电影文学内容的作品名称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因此,遵循文化信息忠实传达的原则和文化审美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 三 结语 当今世界,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一些成名著作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给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欣赏与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应当做到: 1 了解西方文化差异,强化双方优势互补 语言学家费里斯(Fries)指出:“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自身特点的。了解彼此差异,有助于取长补短,相互接近。而这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随着中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文化背景寓于文学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它是为观众更恰当得体会和更深刻准确理解文学的辅助手段,文化背景和文学翻译共同服务于同一个观赏目的,即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提高人们跨文化综合欣赏文学的能力。 2 加强学习,提高欣赏水平,增进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精华,也有其糟粕,只有采取中西互补,兼收并蓄,才能真正做到物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然环境相协调。随着国际间文学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同样的影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化之中,也能促进本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除了学习语言基本能力外,还要学习双方的文化,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教育,是缩小文学文化差距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云雀:《文化差异与中美言语交际障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5卷第5期。 [2] 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3]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4] 王宗炎:《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刍议 作者:admin [ 2009-12-31 21:08:40 ] 点击数:40 【字体: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主要从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等两大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古典文学欣赏是审美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古典文学欣赏要经历动机的发生、审美心境的获得、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等阶段。古典文学欣赏有一定的语言难度和时代特点,并且具有个性差异性、民族与时代的差异性、阶层与阶级的差异性,同时也有一致性。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心理特点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古典文学欣赏作为审美活动,在欣赏主体上首先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因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学欣赏的研究就能够切入到文学欣赏活动的内部,更加深入地把握文学欣赏活动的规律。本文将围绕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文学欣赏在美感心理上的差异性与一致性这两个问题,对古典文学欣赏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一、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与特征(一)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一次具体的古典文学欣赏,一般经过欣赏动机的发生、日常心态向审美心态的转换、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这样几个阶段。首先,古典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主体主动的行为,因而都带有一定的动机引发与推定。诱发古典文学欣赏的动机是十分复杂与多样的。日本文艺理论家桑原武夫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文学欣赏的动机中,认识社会与人生的动机站5%,消遣娱乐的动机站3%,寻找生活勇气的动机站28%,寻找刺激的动机站9%,逃避现实的动机站1%,还有4%的人无固定的欣赏动机。根据分析,我认为构成古典文学欣赏的主要动机表现为,认识性动机;娱乐性动机;自我完善性动机;超越性动机。在具体的读者身上,古典文学欣赏的动机是很复杂的。桑原武夫所列举的17种动机中就包括一些与社会道德相左、因而常常受到压抑的动机,如窥视他人的秘密,寻找具有魅力的异性等。古典文学欣赏的诸多动机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是有利于审美活动的文学欣赏的展开的,有些是不利于文学欣赏展开的。因而古典文学欣赏过程真正开始的时候,就存在一个动机转化的问题,这将不利于文学欣赏展开的动机转化为有利于文学欣赏展开的动机。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日常心态向审美心态的转换。过分强烈的功利性阅读动机不利于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古典文学欣赏一般都是由非审美的境界逐渐向审美的境界过渡的过程。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文学欣赏中日常心态向审美心态转换这一问题。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也认为,美感的获得需要审美主体用超越日常状态的、超越实用功利目的的心态去对待审美对象。古典文学欣赏开始阶段的这种心理转换首先是自我角色的转换。古典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角色的转换是相对的。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全部心理内容不可能完全中断。实际上它要求读者的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带进欣赏过程当中。我们把在文学欣赏过程当中读者多种心理要素组合、互动的建设性心理过程称为审美心理建构。在读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情感也会加入到文学欣赏中来。比如,当我们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开始也许会因为玛丝洛娃这个人物的身份与某些言行而对她产生本能的反感。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的反感会转化为同情,到最后甚至会感到她可敬。类似这样情感的大幅度变化在古典文学欣赏中是经常发生的,他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密切相关。我们把古典文学欣赏高潮阶段出现的深刻而又强烈的审美体验称为高潮体验。高潮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主体被知觉对象全盘吸引,全部身心都融化在对象中时的感觉。文学欣赏的高峰体验,往往以共鸣的方式出现。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一个性格孤傲、身世不幸的少女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吸引,与她的思想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把小说中的林黛玉当成自己的化身,为伊欢乐为伊忧,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小说的世界当中。她的这种欣赏状态就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我们把审美的高峰体验作为古典文学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并不是说所有的古典文学欣赏活动都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比如,一个西方读者读《红楼梦》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比一个中国读者少得多,因而他读《红楼梦》达到审美高峰体验的机会就少得多。古典文学欣赏,从语言上来看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就是很好的楷模。古人是很讲究“辞约”和“义丰”的。就是说,用少量的文词,表达丰富的意旨。大古文学家欧阳修写的《新五代史》,号称为“事增于前,文省于旧”。他以善于精简著名。古典文学语言创作风格的形成,是由作家本身的素质(立场观点、传统教养、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作品的题材以及作者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能力形成的。比如杜甫的《春望》一诗的语言创造手法就是含蓄。之所以是含蓄,因为这个山河残破,人民罹难,下痛民穷的伟大形象,我们是从言外思而得之的。语言含蓄就是把最饱满的生活感受,最深刻的思想,最明朗的形象,不形诸笔墨,展开在语言文字之外,而又得之于语言文字触发的意境审美之内。以上是对文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几乎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过程存在于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中,具体的文学欣赏过程肯定比这里描述的要丰富复杂得多。(二)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联想和想象活动在古典文学欣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不同于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审美再创造。当我们读到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思”,如果是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就会带有一种温馨与甜美;如果是对故乡前景的深深的忧虑,这种诗则会表现为一种惆怅。这种个性化的感受与我们在欣赏李白的诗作时的独特联想有关。而整首诗的意境则需要我们借助于再造性的想象去把它构建起来。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活动,古典文学欣赏活动根本无法展开。2、情感活动是古典文学欣赏活动的动力。古典文学作品是充满作家情感的审美对象,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对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的呼应是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性环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感知是有选择的,想象与联想活动也是向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展开的。心情抑郁,人生就会不如意;心情好,就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3、情与理在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中是互相渗透的。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中不仅包含了情感因素,而且也有理解因素存在。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之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距离,过于强烈的感情也不利于文学欣赏。怎样在情与理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是文学欣赏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二、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一)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古典文学欣赏活动在不同的读者中,是存在差异性的。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性,阶级与阶层的差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1)时代差异性。古典文学欣赏的时代差异性根源于审美心理时代差异性。比如,现在人也读《红楼梦》,但现代人读《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与清代人的感受有明显的差异。(2)民族差异性。由于古典文学是借助于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而语言中又积淀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内容,因而古典文学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欣赏中的民族差异性因此也就表现得十分明显。(3)阶级与阶层差异性。1662年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太太学堂》一剧在巴黎上演,会场里两种对立的表现就是差异。上等观众皱眉头,下等观众交口称赞。这就是阶级与阶层的差异。(4)个体差异性。文学欣赏的个体差异性根源于欣赏者的个体差异及思想、情感、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种在不同的读者身上以及在同一读者身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赋予了文学欣赏活动以无穷的魅力。(二)古典文学欣赏的一致性古典文学欣赏不但存在着差异性,而且也存在着一致性。文学欣赏的一致性的最高层次是跨越了民族、时代、阶级与阶层的一致性,即文学欣赏中存在的人类共同性。形成文学欣赏一致性的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它跟作为欣赏客体而存在的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文学欣赏的一致性又与作为欣赏主体的人们的实践的共通性与审美心理的共通性有观。三、结论古典文学欣赏是审美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读者与所欣赏的文学作品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还与读者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文学观念及审美感受能力相关。文学欣赏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文学的社会效益也是通过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实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欣赏的研究十分必要的。文学欣赏要经历动机的发生、审美心境的获得、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要素都被调动起来并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文学欣赏具有个性差异性、民族与时代的差异性、阶层与阶级的差异性,同时也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1、《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2、《文艺欣赏心理学》 胡山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更多论文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