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重温经典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一定要从中获取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意义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才会发现新的内容,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己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写却使我记忆犹新。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读书好,是招之即来:“士别三日,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
三国演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因为如此,我从小便爱上了读书。从小到大,书一直伴随我成长,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我们都应该积极读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用贡献的人。我曾经读过的《三国演义》让我学会了许多计谋。还懂得了对人要诚心诚意……书给予了我数不胜数的知识,书告诉了我用之不竭的科学道理……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看着《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情不自禁地说道:“孔明真是足智多谋呀!”那一次,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打来了。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和部下商量如何抵抗外界进攻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道:“司马懿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打来”诸葛亮这边没有武将只有一些文官。所以诸葛亮使用了空城计。 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充作后军撤退。他的次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城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策。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司马懿大军走后,诸葛亮的手下问道:“这次司马懿带领着十五万大军,我们毫无胜算,为什么他们见到丞相就退回去了呢?”诸葛亮笑着答道:“司马懿认为我一向很小心,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就撤退了。” 后来我又通过许多种书得到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可以说书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