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0

wosliuch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对唐朝的认识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lh9home11

已采纳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对唐朝的认识论文

264 评论(8)

Julieyoo

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的统治是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评价唐玄宗: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一些不得志的事,令他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善用贤能、重视地方吏治……这些改革措施,市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可是在后来,它并没有坚持下去,后来还引发了一场中外有名的“安史之乱”。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在统治期间采用的是开明的治国思想,他是一位“开明大度”的皇帝。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的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贞观期间,名相、名将辈出。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46 评论(15)

burning_01

滚滚历史浪潮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是千峰中的独秀之峰。从“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玄宗的佳话与陋闻,仍如长江东流,滔滔不绝。纵论纷纭,而我却认为:唐玄宗是一代明君。 玄宗英明,明在他任用贤才。玄宗统治的前期,继承唐太宗与武则天的业绩,他本人励精图治,勤政不缀,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为相,使吏治精明。他少年时在民间身经屯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百姓疾苦,体恤民心,躬勤庶政。玄宗更明在主持变革,革除弊端,赋役宽平,刑罚清省,把唐朝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到顶点,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盛世辉煌“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正式民间丰衣足食,四海升平的写照。若书唐太宗与武则天为唐朝的辉煌埋下伏笔,那么唐玄宗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用他的神笔将唐朝的灿烂绘得锦上添花,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被历史传唱得永垂不朽。 值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玄宗萌发的骄奢之心难免回代替求政之心。他对政治鞠躬尽瘁,是人所皆知的。即使他具备了伟人所具备的才干、意志及精神,但他仍是一个凡人,他仍要如凡人般食人间烟火。然风流李三郎的情史,成了家喻户晓而千古百说不厌的话题。人们都把问题追根溯源与李杨爱情间。 白居易的《长恨歌》唱得缠绵,唱得感人至深,把李杨之爱唱得万古常青。当时,武惠妃的死使玄宗一蹶不振,沉溺与巨大的悲痛中,然而杨玉环的出现使他一生变得扑朔迷离。“肌肤丰艳,貌美绝伦,善解人意,又晓音律。”这是《资治通鉴》对杨贵妃羞花之容的记载。玄宗需要她,对她的宠爱是天经地义的。自古以来有哪位君王没有风流过?人们总把唐朝的衰落追归究于他们身上,为何不去探讨杨国忠与李林甫的狼子野心?至于玄宗,他也有一定的责任,他是非不分地任用了奸臣,使豺狼当道,朝政腐败。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玄宗的过错,于他的功绩相对而言,好比白玉微瑕。 历史的浪潮起伏无常。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失去了杨贵妃。明眼人不会过分责难他们,反而对此有无限的感慨。因此有了千年不绝的咏叹。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朝这段历史不正因有了李杨爱情而更具神话般的色彩,更加脍炙人口吗?若非李杨爱情,能有《长恨歌》、《马嵬坡》、《哀江头》、《华清宫三十韵》等等不朽的诗篇与灿烂的文化吗?无可厚非,唐玄宗对杨贵妃之宠,使诗坛有了一个高的飞跃,宠得英明,宠成佳话。 再回首那位在安史之乱后返回长安闲住的太上皇。人们心目中的他依然伟大,父老乡亲“往往瞻拜,呼万岁”,尊崇之情不减。由此可见,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他作出的贡献,决不会被一时的过失所掩盖。历史理解这种爱憎与宽容,人们没有忘记早年大有作为的开元天子,他们将开元盛世黄金时代的怀念寄托于玄宗身上。玄宗的风流,玄宗的痴情及杨贵妃的一切,已成为形象化艺术化的大唐盛世的代名词。 再次,从历史的大体上看,“盛世”都不会天长地久。开创盛世难,守着盛世更难。因此,短暂的盛世也是永恒的,而玄宗,则功不可盖。既然盛世不长,那么战争就是一个历史的过度。安史之乱也恰恰起了过度作用,从而推进历史的前进发展。间接地说,从唐玄宗身上引起的安史之乱,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总而言之,唐玄宗总是于有形无形中为历史作出流芳万世的功绩。 至于怎样看待唐明皇,各人有各自的观点。与其迂腐地,略见一斑地为玄宗的点点过错而斤斤计较,不如推陈出新,在记忆中保存一个完美的、英明的唐玄宗。
130 评论(12)

第六项修炼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年轻始就与父、兄、弟等人登上隋末群雄逐鹿中原的大乱战的舞台上,推翻了隋末的残暴政权,建立李唐王朝,又以无比的气魄与军事才能,统率部曲,平定国内多次割据势力,使到李唐政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于武德九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建成及弟弟元吉,继而夺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同年,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年号“贞观”……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玄武门”之变成为后世史家非议的诟病。此外,《太宗实录》及新旧《唐书》等传统史书把他的兄弟建成、元吉诬蔑得甚是不堪,后世学者认为史官给李世民涂脂抹粉,嗤之以鼻。 李世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贞观之治”是否如一些博客所说的“空洞无物”,他是否是一位擅长掩饰、虚假作秀的政治人物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否如此?个人认为,倒不一定如此。 笔者试图从一些学者的考证论点、史书里搜索得若干片段,在展述的同时,也简明扼地介绍这位头顶有许多光环,可是背负着一些不光彩骂名的帝王。尽管背负骂名,大唐堪称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孕育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光芒四射的人物;大唐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高峰,造就一批一流的书法家。“唐风”被泽后世,也传到外国,大大地拓宽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些辉皇的成就,都跟李世民在“贞观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分不开。
258 评论(12)

janedai_819

涂绪谋在《唐太宗贞观之失述评》中指出,考诸史实,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首先,唐太宗失德于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从此唐王室乱伦、废储、残害宗室、乱家祸国的事例便层出不穷。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从这方面来看,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其次,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侯君集破高昌时,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造成了“数郡萧然,累年不复”的恶果,被依法收监,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太宗便曲法而放人。后来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几乎致死!太宗也不追究 。同年,巨贪党仁弘事发,罪当死,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的光辉语录,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第三,唐太宗在位时,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仅此而论,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第四,唐太宗安边失计,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贞观元年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差点造成一场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贞观十六年高昌平定后,唐太宗不纳立高昌子弟为藩辅之谏,反发兵守其地,耗财扰民未得其利,以致突厥入寇。贞观十七年,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后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几年后伐高丽时,薛延陀引兵寇边,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贞观十八年起,唐太宗不听劝谏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终于兵疲粮尽狼狈而返。唐太宗悔恨之余却死不悔改,随后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黩武祸民,扰外乱内,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195 评论(9)

那就近近

我觉得楼上的对李世民的评价只说了好的一面,难道李世民就没缺点吗??对一个人,尤其是帝王的评价应该从其优缺点出发。不能扬长避短,有缺点说出来也不是批评,是为了警示后人。才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3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