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小虫子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一)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四)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二)学业期望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三)人际关系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四)自我认知 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五)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心理冲突常常会造成动机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满足,同时也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动机与挫折相关,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六)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严重。(七)家庭环境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大。家庭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主要。因为青少年性格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遗传素质一个人的性格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特别是以一定的精神类型为前提的青少年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是在与周围的人,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但是,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主要制约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作用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二)家庭环境人类具有适应环境,选择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青少年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他们也具有相应的各种能力,他们既需各环境的刺激和帮助,又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既独立又有依赖性,青少年行为的可塑性,决定了环境育人的必要性,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创设良好环境的迫切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儿童生要的生存基础与发展基础。家庭环境具有能够防止青少年受社会压力的作用和具有向青少年传达社会要求的社会化作用。(三)家庭情绪气氛家庭情绪气氛是指家庭成果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家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种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将直接影响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中不同的情绪气氛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的性格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青少年在家里感到愉快、安全,就显得快乐,情绪稳定有独立性、主动性等。因此,家庭的愉快程度是决定青少年犯罪率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发展。(四)父母的养育态度父母养育态度是指父母与青少年接触的方式也就是教养的方式。父母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化个体,必须采用一套有效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是家庭心理环境的核心部分,应引起重视。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格发生改变。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其包括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2、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3、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大学生从小就会产生影响,并且越来越深,直到其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减弱。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平日里也很少交流,总是做各自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从小就可能形成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在心理存在交流障碍等。而若是在一个时常出现争吵的矛盾家庭,大学生从小就受到不和睦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长大后也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导致其在大学中也表现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4、家庭经济的影响家庭经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相互攀比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攀比中处于弱势,受到讥讽或是嘲笑,就有可能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家庭中,甚至是父母身上,认为是父母的不中用才导致自己在别人面前丢脸等等。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父母期望和观念的影响父母作为家庭中最主要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在大学生阶段,父母的期望和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