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虫-1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论文题目提高妇女就业地位的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论文研究要有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不能有多个,研究范围要具体。研究意义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MPA论文突出实践意义。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四、本论文选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五、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硕士论文的“文献综述”应与要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不要把非常宏大的理论直接搬过来。如有同学研究“某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研究”,文献综述就应该是关于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应机械搬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二)需要对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分类和归纳,即体现“综”。(三)最好能对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评述,即在陈述已有研究成果观点的基础上,还要对研究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贡献)及研究成果的局限性(不足)进行分析评价。最后要点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部分可能做的不够完善,在后面论文撰写中需进一步补充,但在后续论文撰写时需注意上面的要求。六、论文写作大纲最好列出章、节、目,最低要列出到章、节。七、研究方法论文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对资料的分析与评价要科学、合理。采用调查报告、案例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体例的论文,不能简单地堆积材料,要对资料进行系统的鉴别、综合、整理与分析,并提出个人见解及评论。方法要具体,具体分析在研究具体哪个问题时用什么方法。八、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写明论文的重点。重点要与创新点相呼应。写明论文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及解决的办法。写明论文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九、本论文拟写的篇幅、预期社会、经济价值和学术水平十、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十一、尚需要解决的经费、资料等方面的困难、有无其他支持途径十二、参考文献把目前你所掌握的该领域有参考价值的文献都列出来,以让老师了解你对该领域的研究了解到什么程度,一般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列。参考文献的大部分应该是期刊论文(专著要少,教材就不要写了);文献重点应该是近几年尤其是近两年的文献;文献中要有足够的外文文献;参考文献要注意用核心期刊的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位论文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论文的背景我国流动人口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原因,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己达21亿。“中国人口的大交流、大流动、大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流动之大,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的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实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双向沟通,加强对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管理、宣传教育和服务,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通过建立和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动态的、有效管理”。二、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和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处理方式。它是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及认识论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早期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到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现后,才进入了自动化与智能化信息管理的阶段。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可分为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四个主要阶段。“目前使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其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地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地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I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在基于Internet的环境下,基于B/S模式的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常用的Web技术包括HTML与XML语言、HTTP协议、动态网页技术(ASPNET, JSP)和客户端脚本(javascript,flash)等,还有网络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三、论文的意义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四川省是流动人口大省,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监控,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理论研究上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详细地说明了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基于Bi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应用到时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中,还应用了基于数据分片思想设计流动人口数据库,解决了大容量数据的存储与访问的问题。四、论文的内容 四川省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面向对象、自上而下的开发方法,逐步实现并测试完成系统的各个模块,论文的主要内容有: m对系统的流入(出)人口管理、协查管理、个案查询、监控和统计等业务流程及细节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规格化的用户需求文档 (2)对系统业务处理类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类的方法。 (3)对流动人口信息数据结构和数据分片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和数据访问模式。 (4)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发性能测试和数据库分片性能对比测试。 论文各章节安排如下: 第1章为引言,主要闸述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开发系统的实际意义,并说明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2章为需求分析,闸述了如何通过对应用领域的调查,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测试需求的正确性。 第3章是系统分析,闸述了将用户需求整理并形成规格化的需求说明文档的过程。 第4章是系统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闸述了系统的架构方案、基础模块和核心方法的实现算法。 第5章是数据库设计,闸述了应用数据分片思想解决大容量、大流量数据库的方法。 第6章是系统实现与测试,闸述了ASPNET的编程特点与实现过程,完成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的过程。 最后是论文的总结与展望。五、需求概览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软件开发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以我们必须先充分理解这一领域的特点。我们采用访谈、检查客户的各种表格、操作流程等客户文档的方式,对客户的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力l省的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大,而且人口的流动频率也快,省计生委需要记录每个流动人口(主要是流动育龄妇女)的姓名、身份证号、户籍、婚姻状况和配偶信息等基本信息,而且还要实时监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卫生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落实,提高人口生育质量。 计生管理工作是按不同的区域划分各级部门的工作范围,如省级计生委负责全省的计生工作,市级计生委负责本市的计生工作,区级、县级计生委负责本区县的计生工作,一直到最基层的社区计生部门,各部门管理自己所辖区域内的流动人口,且只能管理本区域,每级部门向上一级部门上报相关的数据,一直到省级。各级部门的工作权限不完全相同,基层的计生部门(街道、社区)主要负责采集修改流动人口的信息和生成一些局部的统计表格,高层的计生部门(省、市、区)主要负责查询信息和汇总生成总的统计表格。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养成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半功倍的问题,甚至是终身难以弥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太多的关爱,基本的生活能力得不到培养,如果学校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近三年,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其内容偏重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收到一定的成效,得到家长的欢迎,社会的肯定。如果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实践,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善于自我保护的习惯 2、懂礼貌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喜欢运动的习惯 5、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8、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与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三)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的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4、教师论文,案例等参与评奖并编专辑 四课题实施的计划与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准备参加省课题研究。 (二) 起步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 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成立科研小组,举行开题仪式,进行相关培训,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小组,做好子课题计划、方案等 (三) 运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四)总结阶段:2008年——2008年底 撰与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上报总课题组。 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的组织 1、加强领导,分工细致,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2、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4、拓宽研究渠道,吸引家长参加有关活动。 5、人员经费保障。 (二)对研究主体的相关要求。 1、重视课题实施,出专人管理。 2、及时参加课题组各项活动。 3、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挡案。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05年9月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5月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2005年5月 5、《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年4月 6、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8、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孩子》大众文艺出版社 9、王东华出版《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1月 10、孙云晓、胡霞《“较量”背后的沉思》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孙云晓主编《体验成长》]天津出版社2001年1月 12、卫华编著《21世纪我们这样做家长》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