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护卫舰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7%,中产田占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水利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性,但是,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水利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水利的发展,首先同生产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石器、蚌器和木器的时代。与石器、蚌器、木器的生产工具相适应,水利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只是在比较易于施工的黄土平原上开挖小型的沟洫和陂塘从事农业灌溉,在较小的范围之内修筑一些原始堤坝(最初只称作“防”),抵御洪水,保护住处和庄稼。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农业作物的不断增加,原始水利事业就其规模和数量来说也都不断地发展。但是,人们还不能摆脱主要是靠天的状态;“琴瑟击鼓,…••以祈甘雨”,“有濸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中这一类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盼天降雨的情况。但是,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天是靠不住的,水旱灾害的经常发生,必须备水防旱,止水防淹。“以潴蓄水,以防止水”,是在当时生产水平下人们同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有效办法。石器时代以后出现的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为铁器出现奠定了基础,并推进了原始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原始的、分散的小陂塘、小水沟发展成初步的灌溉系统。但是,青铜工具还不能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在青铜器时代,还看不到大型水利工程。 铁制工具的出现则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以,自出现铁制工具以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逐渐代替几千年来的旧的工具,而宣告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结束。畜耕普遍使用,加上深耕细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的革新,运输车具的广泛使用,使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剩余劳动更多的出现,使从事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成为可能,而大量的铁制工具则为大规模的、艰巨的施工提供了最重要的手段,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出现。我国的水利事业也发展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以众多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出现和水利事业领域的扩展为特点的。在楚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枣期思雩娄灌区,以及芍陂蓄水灌溉工程。这是摆脱靠天祈雨而求得更有效的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稳定灌溉的重要开端。 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黄河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黄河沿岸的村庄市镇大量兴建,对黄河的防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时便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工程。 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航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以著名的邗沟和鸿沟为代表的较大运河的出现,为我国水利发展史开辟了一个与灌溉及防洪同样重要而且有时规模更大、更为艰巨的领域,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邗沟和鸿沟的建成,首次沟通了长江与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航运,开辟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的道路,对当时以及后代的社会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就一个诸侯国的水利建设成就来说,首屈一指的要算是秦国了。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秦国接连兴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两项大型灌溉工程。秦统一以后,很快又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枣灵渠。这三项工程不但以其巨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且以其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施工技术而卓卓称著。秦国水利事业这样迅猛发展,除了商鞍变法等政治革新比各国更为彻底等条件外,泰国的生产力较为发达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秦国拥有数量不少的可供开采的铁山,木材也很丰富。战国后期东方诸侯国已很羡慕“秦以牛田,水通粮。”泰国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它的水利成就比其他各国更为显著,绝不是偶然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对水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水利事业向新的高度继续发展。如三国以后南方地区不断开发,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南北经济交流对南北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航运事业向前发展。手工业各部门的普遍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动力,手工业便从主要是依靠人力发展到更多地依靠畜力,进而运用水力,开拓了水利事业的新领域,使水利事业在社会生产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水利事业一方面受社会生产力各个部门的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各部门发展速度所约制,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所允许的速度和规模单独向前发展。汉代的水利事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迅速向前发展。为了解决关中粮食补给,汉代曾经试图开辟一条沟通秦岭南北水系运道的褒斜道,并组织过开凿三门砥柱之险的工程。这两项工程异常艰险,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艰苦卓越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提出了这样的任务,但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无法控制黄河和褒河湍急的流速。宋代圩田的大发展,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可是,这种圩田滥加发展,又给社会生产力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宋史•食货志》所述;“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据(三娄)渎,悉为田畴,有水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造成湖泊面积逐渐减少和水旱失调的严重问题,以致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明令禁止这种盲目围垦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生产力各部门之间必须按照自己内部的辩证规律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说明由于历史的局限,封建社会既不可能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更不可能运用这种规律,只能任其自发地走到极端,然后再来进行调节。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水利发展 在以农为主的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水利的盛衰往往同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水利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水利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中水利事业的勃然兴起,出现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战国期间,秦国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国完成我国第一次大统一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对郑国渠曾这样评价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司马迁把秦完成统一事业归功于一两项水利工程,未免不甚恰当,但是他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所作的高度评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秦二世的统治,狠狠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不得不执行多少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方针政策,削减赋税,鼓励生产。汉武帝发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当时水利大兴,不但出现了不少“灌田各万余顷”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国的局面。秦汉统一的黄河防洪大堤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治河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武帝曾亲临现场督促瓠子堵口工程的进行。 隋末农民大起义,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对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作一些调整,多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水利事业又一次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运河的管理和维修、通航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代统治阶级虽然处于兴修水利工程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而其反动、腐朽的一面对水利事业发展却起着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我国北方早期几项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以及运河的荒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无力驾驭社会,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结果。在各个封建朝代的末期,水利工程很多被破坏和荒弃;在分裂割据的战争中“以水代兵”,更是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军事需要而采用的手段,它不但直接摧残水利事业,而且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仅此一点,就记录着反动统治阶级数不清的罪恶。尤其明显的是黄河自汉代以后灾害较多,中唐以后又频频决溢,至南宋时期黄河更加紊乱,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成为华北平原劳动人民的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所酿成。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以及它们之间的争机斗争引起的连年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河堤失理,决溢后又久不修治,加上中上游林木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水土流失日见严重,下游河床逐年淤高等等,都成了黄河灾害的综合病因。一部治黄斗争的历史,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事业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往往伴随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激烈的思想斗争。战国时期西门豹主持漳水十二渠灌溉工程的兴建,不但使邺地生产面貌为之改观,而且大破迷信河神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它是我们祖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生动诗篇。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黄河瓠子决口,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中,曾有人宣扬什么“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 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使洪水灾害持续二十三年,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人民流离失所,“关东饿死者以千数”。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通过广大劳动人民英勇奋战,才堵住了决口,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断出现以及水利工程的普遍兴建,水利经营管理的问题逐渐突出,矛盾比较多,有时候甚至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唐代由于水力机械的普遍发展,水力得到广泛的利用。但是豪强贵族、寺僧到处兴建私人磑碾,抢占水源,这在京城附近的郑白渠上非常突出,当时“郑白支渠磑碾,拥隔水利, 人不得灌溉。” 蓄水和排涝的矛盾,历史上也数见不鲜,汉晋时代汝南和沿淮地区湖泊洼地的兴废就是一个例子。宋元时代太湖地区的围垦和蓄水灌溉,以及清代洞庭湖的圩坑兴修和“废田还湖”的争论,又是另外一种矛盾。又如人工运河,一般都有航运、灌溉两种效益,两者往往又有矛盾,互相影响。 在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因为统治者依赖漕运搜刮南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运河两岸农田需要灌溉。统治者往往为了保漕,禁止灌田引水,这在明清两代几乎是经常出现的。明清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确保漕运,甚至还牺牲防洪治河。为通运而治理黄河是他们公开宣布的方针。 以上事例说明,水利经营管理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它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必须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水利学家和水利科学实验 在我国几千年水利发展的历史中,各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创建了各朝代众多的大小水利工程,推动水利事业不断的发展,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涌现出不少水利专门家,他们善于总结和推广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创造,为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所怀念。 战国时期的李冰主持兴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特别为后人赞颂。 郑国是战国末期的水利家,他兴建的关中第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花了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该渠道命名为郑国渠。 召信臣在汉元帝时任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太守,比较注意发动劳动人民大兴水利,先后兴建穰西石堨、钳卢陂等著名水利工程,形成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 东汉初王景发动数十万劳动人民治理黄河和汴渠。自此之后,自河南至海口一段八百多年没有重大改道。这一事实虽然可以有各种解释,但王景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唐代以四处搞水利著名的姜师度,曾先后在海河和黄河等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防洪、排涝、灌溉、航运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高超是北宋时具有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治河工人。庆历八年(公元一零四八年)堵筑黄河商胡决口时,在多次失败后他提出了分节依次压埽堵合法,堵口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水利事业中所表现的智慧。 元代贾鲁在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期间,于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征集民工二十五万,军工二万,并从北京附近及宁夏灵武等地征调卷埽、堵口等技术工人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堵口,并提出了疏、浚、塞三种方法。历时半年多,使黄河复归故道。贾鲁在治河史上建立的功绩是应当肯定的,但他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是应当批判的。 明代潘季驯自嘉靖末至万历间,曾四任总理河道,负责治黄工作达十余年。他重视调查研究和治河实践,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一整套治河办法: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分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尤其是“束水攻沙”的主张,符合现代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不失其参考价值。 康熙时靳辅任河道总督期间,在另一水利家陈潢的协助下,采取开河、浚淤、分洪、堵口、筑堤、疏通海口等多种措施,认真治理苏北地区黄、淮、运,从而减少了灾情,保障了运河通航。他在实践中继承和运用前人提出的“束水攻沙”的经验,治河有功。明清问治河理论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治河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治河事业的宝贵遗产。靳辅和潘季驯等人所留下的治河理论专著,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还应当提出的是出身老河工的王全一和郭大昌,他们把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提高,再用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事迹和技术论述还可以从《安澜纪要》、《回澜纪要》和《中衢一勺》等书中看到。最可贵的是他们在反对统治阶级和治理黄河水害的双重斗争中,技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封建统治阶级极端蔑视劳动人民的情况下,史书上还出现了北宋老河工高超、清代老河工王全一和郭大昌在黄河堵口上的出色技巧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我国治黄事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写成的。 作为例证,我们举出人工运河的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水利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科学实验在水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隋唐运河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数的重要建设。过去,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们对隋唐运河议论纷纷,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或者把运河的创建当成一种历史罪过,或者把它归结为一两个帝王随心所欲的产物,或者把它看成是一代王朝衰败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对大运河这样的历史事件作出科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隋场帝杨广从公元六零五年至六一零年间的确曾经下令整理和修建了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从而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总长四千多里,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使我国人工水运事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绝不能因此就把大运河的开凿仅仅看成是杨广个人的行为。它不仅是隋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前代运河逐渐扩建的结果。 汉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极大。劳动人民处于国家分裂的水深火热之中,迫切要求国家的统一。而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经过汉代繁荣的影响,以及三国以来各对立政权的不断经营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不发达状态,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地区。因此,在巩固北方的同时,能否控制南方,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已成为当时国家统一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封建社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运河的开凿和改进,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自春秋战国邗沟和鸿沟的兴修至隋代运河的开凿,先后经历了近一千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冶炼技术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炼钢法已经比较发达。我国的造船技术,也有相当水平,秦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建造载重二十五吨至三十吨的大木船了。 当时数学、测量、建筑技术、土工工程施工方法等都有很大进步。数学上的勾股定理已有严格证明,二次方程已经可以用几何方法解决。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有效数字已准确到八位。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为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计算奠定了基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著名的赵州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力学水平和建筑结构、土石施工技术水平。 汉代在兴建渭水至黄河长达三百余里的漕渠时,曾令齐人水工徐伯进行水准测量,即所谓“表”。可见那时的水准测量已具有相当的准确度。水准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后代运河开凿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此外,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我国主要河川的情况以及当地地形作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代运 河的大规模兴建提供了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参考资料。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为后代运河的诞生打下了技术基础。 就运河本身来说,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国初期的人工运河始于春秋战国,先后有江淮之间的邗沟、黄淮之间的鸿沟出现。到了秦代,为沟通长江、珠江水系而开凿的灵渠,从工程的布局以及施工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以后鸿沟 演变为重要的汴渠,江南太湖一带自先秦以来也开凿了一批人工运河,初步形成了江南运河的轮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工程不断发展,已经形成北方运河系统,并且以汴渠和白沟 等为骨干,初步形成了沟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的人工运道网。隋代运河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整修和扩建而已。隋代以前人工运河的不断兴建和发展,也为运河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的经验,所以防代运河的出现,是水运工程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积累。
农田水利立法前期工作调研报告——关于xx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 一、现状 � 1、灌溉渠道损毁、淤积严重。全市长约800多公里的排灌渠道,因自然淤塞和人为损毁的有250多公里,约占全市排灌干渠总长度的30%。以龙源水库灌渠为例,整个灌区渠系有总干渠一条08公里,南、北、西干渠三条94公里,分干渠七条76公里,总长度6公里。目前损毁淤积的情况是:除08公里总干渠和南干渠到市供水公司这一段能顺利放水,维护保养较好外,其余干渠、分干渠、支渠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和淤积。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西干渠、坦渡分干渠、丁田分干渠、路口分干渠。西干渠青坡遂道、王家冲隧道塌方近200米,堆积物近300立方米,今年抗旱供水前罗形村组织群众突击运走土石方近200方,目前仍有100多方的土石淤积。坦渡分干渠联合至高山、新湖地段渠道淤积接近1米,下雨时渠道倒灌。丁田分干渠易家组、甘家组、乌抱组地段多处塌方,总长约60米,其中一处塌方后冲毁水田6亩,至今未恢复。据当地群众说,丁田分干渠从竣工至今仅入过一次水,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路口分干渠石咀头村苦竹组地段,该村在1995年修采石场时,将近200米的渠道作施工场地和运输公路使用,已致路口分干渠后段被截断。路口分干渠和栗楠水库渠道有近200米,因修京珠公路临湘连接线,被业主单位作施工取土用,至今未恢复。尤其是西干渠新屋渡槽今年元月2日被外地货车撞击后,主梁已形成四条共3米长的裂逢,已产生位移,目前漏水十分严重。另外整个渠系的附属建筑物毁损也相当普遍,节制闸大都存在启闭失灵,止水失效的问题,涵闸毁损率达90%。忠防水库渠道(包括支渠)全长32公里。干渠已衬砌披护的只有4公里,占全长的3%,支渠18公里全是修建时的原状,整个渠系能发挥作用的不到60%。另外,田间灌溉渠道毁坏淤积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断面不规则,杂草丛生,渠底淤积,人为损坏等情况,灌排水十分困难,有的根本灌不进,排不出。 � 2、机埠设施老化,盗窃破坏严重。全市原有灌溉机埠1071处,装机容量19810千瓦,设计灌溉农田2万亩。据水利部门统计,现在能发挥作用的只有841处,16713千瓦,实际灌溉面积不到10万亩。我们现场察看这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埠,由于运行时间长达三、四十年,加上养护不够,设备普遍存在锈蚀、老化的问题。有的机埠房屋破损、残缺不全,有的变压器、电动机零部件损坏,有的线路老化。五里乡原有机埠25处,有近三分之二的处于停三开四状态,能长期正常运转的只有1台。定湖镇有近90处提水设施,目前能开机使用的仅27处。源潭镇东港村罗家组旭山机埠,装机75千瓦,灌溉面积达1300多亩,现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据统计,全市处于完全报废的机埠达126处,1700千瓦。另外,机埠等提水设施遭人为破坏的现象也相当突出。近三年全市有104处机埠遭盗窃,有的割掉电线,有的盗走电动机和变压器。五里乡花桥、火炬机埠一年内三次被盗,损失达6万多元。 � 3、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病险工程多,潜在问题大。据水利专家界定:截止2004年5月,全市共有病险水库64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2座,小ⅱ型水库52座。病险骨干山塘堰坝590座,其中山塘480座、堰坝110座。从发现病险至今尚未完全整治好,时间最长的17年,最短的2年。这些病险工程集中为三大问题:一是大坝散浸严重。坦渡乡胜龙水库,在2001年汛期曾发生因散浸引起内坡塌陷的险情,因抢修及时,才未造成惨剧。据统计,全市有80%的小型水库存在上述问题,其中较为严重在水利部门挂了号的有39座,占总数的6%。源潭烟竹水库,2002年发生的险情,就是因低涵管破损造成水流带走坝体内土料,使大坝内坡塌陷。三是溢洪道断面开挖未达到设计标准,有些水库在修建溢洪道时,遇到地质坚硬难以挖掘时就放弃挖掘,使溢洪道宽度和深度均未达到要求,当洪水来临时,溢洪道排洪不及,造成库内水位猛涨,甚至漫过堤顶。聂市镇野鱼冲水库就是上述的典型例子,所幸的是因处置得当才未发生过漫堤现象,类似这类情况的水库全市有8座。 �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发展,影响到农民增产增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是灌溉面积减少。龙源水库设计灌溉5个乡镇的2万农田,现在仅仅只能灌溉9万亩。白云镇台上、灰山、新合、路丰等七 ······(未完,全文共8893字) 后面自己想拉,加上点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会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