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nics-wr
肖申克的救赎》:黑暗孤独中只有思想 □文/火神纪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火神纪。题记。 史蒂芬·金编剧、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第一部银幕作品。在现在看来似乎都是鼎鼎大名的这些人们,在这部电影公映的1994年的时候,最著名的也许只有史蒂芬·金和摩根·弗里曼。在当年来说,这部电影不敌同年问鼎奥斯卡的《阿甘正传》也许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奏。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之前说到的《阿甘正传》。最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不过份,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可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至少这是一部在你看完了之后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电影。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在我的个人喜好来说,我相对比较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因为很安静,一直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我在安静地倾听。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说,这部电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这部电影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至少说,这是一部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得当并且成功的电影。 一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似乎只要在我们谈及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能让我们立刻联想到这部作品。比如监狱、救赎、希望、努力……我们会想到这部电影。 【关键词:黑暗】 在很多人的定义里,这首先是一部嘲讽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的电影。因为如果不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的话,安迪是不会进入肖申克监狱;而如果不是因为狱政制度上阴暗腐败的话,安迪也不会成为诺顿的洗黑钱机器也不会有了后面的整个故事。然而在我的定义里,这部电影首先定义上应该是一部有关人性黑暗以及救赎的电影,如果把它定义在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上的讽世之作的话反正局限了这部电影本身的那种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让这部电影显得肤浅了。 在我看来,不论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狱政制度上的阴暗腐败,其根本依旧还是人性上的阴暗和贪婪。如果说,安迪的错判入狱还仅仅只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那么后来安迪得到了一个推翻错误回归到自由社会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威胁到了典狱长诺顿的安全和洗黑钱系统的整体流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被诺顿的彻底扼杀就完整地体现了这种人性上的黑暗。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和法规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终依旧只能靠人去操作运转,而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欲望去观摩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或者错漏之处。 安迪的入狱也许还能说是司法制度上的的漏洞以及客观证据的指证。可是他的出逃却只能是一种极其无奈的选择。因为除了这样的方式来完整他高洁的灵魂,他已经找不到其它的任何方式去完成本该就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了。 可以说,所有左右这一切的仅仅只是诺顿的一念之善或者一念之恶罢了。当一个人身陷于冤狱而诉求无门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绝望。黑暗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而真正可怕的是这种绝望带来的对于人生一眼所看到的没有光亮的前路。我也不知道在瑞德平静的语调里所讲的安迪呆在他狭小的牢房里沉默不语的第一个夜晚里他是如何度过的,他的思索中的那些又会是什么。他即将开始的是一种永远也没有光亮的生活,他即将在这个黑暗的夜里开始他漫长而没有前路的人生。 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从此将他笼罩并且永远将他紧紧地包裹住了。希望和梦想从现在起都将离他而去了。他只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意和情感的内敛男人,所以他永远失去了不知道如何向她表达情感的妻子,所以他在妻子出轨之后将她赶出了家门并且死在了情人家的床上。对他来说,这一切构建成了他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牢狱里的心理基础,他在赎罪,对他来说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可是他的行为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沉重的负罪感和胶着的漆黑沉沉地包裹着他。不再有希望和光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多沉重的黑暗,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光明和希望带给我们的快乐。 【关键词:希望】 也许正如瑞德所说,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尤其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死囚,所以他们必须抛弃任何希望地活着。一次或者多次的终身监禁让他们永远也只能生活在这四面高墙之内了。从一开始对高墙的恐惧到逐渐的适应,以及最后形成了对高墙的依赖,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所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惊惶,然后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的是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却正是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却仅仅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来得自由和安心。 在托马斯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死去了。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以了。 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另外的一种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一句话道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我们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而因为瑞德正是这样以为的,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如此以为了。 瑞德以为将要用600年才能掘通的希望之路,安迪仅用了20年不到的时间就挖通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他从不曾熄灭过的强烈渴望。没有尽头的牢狱生活太过无聊,总得找点什么事来消磨时间。托马斯和瑞德等人选择了听之任之的绝望,而安迪则选择了希望和自由。 冤狱的错判赋予了他出逃的正义之名,他的希望并不是越狱逃避自己应有的罪责;相反他仅仅只是为了争取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他曾经以为可以用一种更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他的自由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墙,而且因为这样的希望而变得疯狂躁动,而当这种渴望被诺顿彻底地枪杀了之后,他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这种极端的方式了。 【关键词:救赎】 可以说,安迪的成功出逃成了整个肖申克的救赎。从他的第一次为了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从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之后用监狱的广播室给所有的人们播放意大利音乐,从他每周一封信去为整个监狱争取几本图书馆退化的旧书,从他把一间破烂的小房间改造成一个硕大的图书馆,从他开始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们一种救赎的感知。 而这一切,归属于希望。因为安迪对未来抱着不灭的希望,于是他开始散播希望,开始救赎大众。每一个在肖申克里的人都是清白的,因为他们都被律师骗了。这样的自欺欺人的思想带给他们一种圣洁的光芒。就算他们真的是罪有应得,可是这个世界是否还应该给他们一点希望呢。救赎的寓意在于,安迪的存在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和思想。 这部电影曾经被定义为现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然而在我看来,大仲马也许并不比史蒂芬·金或弗兰克·达拉邦特伟大多少。毕竟《基督山伯爵》仅仅只是一个稍显复杂的复仇故事,而《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是在于救赎。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在蒙受了不白之冤并被判两次终身监禁之后还能如安迪那样平静,那样思索并且那样有所作为。至少我们总会愤愤不平,总会想着如何去复仇,如何向那些让我们身陷囹圄的人们讨回公道。在安迪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宽恕的光,一种包容和逆来顺受。宽恕吧;千丝万缕,都宽恕了吧。 把希望隐藏在心里深处,在赎去自己心灵的罪责时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与其把时间花在如何消磨光阴上,不如把这些时间都运用到自己应该去做的最本份的事情上。救赎,仅仅只会为了那些已经准备好了的灵魂。 瑞德也许是整个肖申克监狱里获益最大的一个。因为安迪在通往一条自我救赎的路上,带着瑞德一起通往了他最美的那个梦境。电影最后的那个拥抱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至少,在救赎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提被实现了的希望和自由。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赖于一个人自我的选择和努力。 
《国王的演讲》:等待奥斯卡的加冕 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