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kingway
常识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总结而成的经验,很多时候常识有助于我们“诗意地栖居”,但有时,常识也可能会欺骗我们。
亚里斯多德看见飘落的叶子,提出“物体质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快”这一论断看似符合常理,却被伽利略用铁球实验推翻了。可见,常识有时只是虚渺的烟,绕过去,便会发现真理。
因为常识,我们避开了许多弯路;也因为常识,我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突破这一重围挡,自有康庄大道。
适时跳出常规,超越常识,才会有一片开阔的境地。正如陶渊明抚无弦之琴时悠然道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不被常识的弦束缚身心,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才能自由地高飞,抵达悠远的天空。
常识中,旭日是淡紫色的吗?当然不可能,但莫奈告诉我们,薄雾中的初日看得不真切,却分明不是红色,他用深邃的笔触点染出波光与日影,创作出《日出?印象》,开创了印象派的先河。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让他超越了一个时代。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没有常识,我们寸步难行,但只依靠常识,我们则无法走得更远。恰如看待那只砸中牛顿的苹果,依据常识,我们会认为苹果就应该落到地上;而跳出常识,突破了思维定势,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启了科学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家告诉我们,打破常识的壳,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发现深藏其中的真理;艺术家告诉我们,摆脱常识的锁链,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跳出更美的舞姿;文学家告诉我们,脱去常识的外衣,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发现平时看不到的新奇。
常识就像拐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它的辅助,但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研究思考的不断深入,拐杖有时也会牵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此时我们必须学会超越常识,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奋勇前行。
对待常识,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去粗取精,突破围挡,追逐梦想。 
人都有惯性思维,爱用常用的方式思考,善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处事 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 很多人说,人是习惯的产物,这话一点不假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做的事情都跟习惯有关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睡觉,要占用我们人生的1/3时光这是我们人类的生理习惯 还有上学、读书、工作、交友、休闲等等任意领域我们的行为都以习惯性行为为主 当然养成良好的习惯势必会推进我们快速成长的进程不良的习惯也会滞留我们获取健康美满人生的脚步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企业由人构成、由人经营,那势必就被人注入了习惯性思维 规范的行为方式锻造了企业的规章制度,思想的价值认可形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同时还有绝大部分操作手法、运作方式、行销手段基本上都是按照套路出牌,按游戏规则办事 这就如同人类的习惯一样,企业也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借用最伟大的推销员一句话,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一把钥匙,坏习惯则是向失败敞开的门习惯的作用对人、对企业、对国家及社会有着同样的作用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 在企业经营中,尤其是市场营销中,有时最怕的就是惯性思维,只看到人家怎么干的、前人怎么做的、政策允许的、行业的游戏规则等等迷失在自己的惯用套路和行业人的惯性招数上跟着人家的套路走可以成长、照搬人家的做法可以生存,但想快速成长和突破就得创新,必须打破惯性思维 我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家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会儿就灌得差不多了于是,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水龙头坏了,怎么也关不住如果再过半分钟,水就会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仪器,便会立即引起爆裂,里面正在起着化学反应的药品,一遇到空气就会突然燃烧,几秒钟之内就能让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火海实验员们面对这一可怕情景,惊恐万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去那位实验员一边去堵住水嘴,一边绝望地大声叫喊起来这时,实验室里一片沉寂,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靠近 就在这时,只听“叭”地一声,大家只见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实验员,将手中捣药用的瓷研杵猛地投进玻璃水槽里,将水槽底部砸开一个大洞,水直泻而下,实验室里一下转危为安 在后来的表彰大会上,人们问她,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怎么能够想到这样做呢?这位女实验员只是淡淡地一笑,说道:“当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我只不过是重复地做一遍罢了” 这个女实验员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避免了一场灾难《司马光砸缸》我们都学过,砸缸救人,关键在于舍缸,破缸求命牺牲缸一个,幸福归大家 但多数人的思维都想得,想活,而不是先想到舍殊不知,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智慧舍放前得放后,最终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其实这个“缸”就可以看作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对很多机会视而不见,只因我们被我们思维束缚住了这个时候惟有打破,才能放飞我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新天地 还有个案例: 大家都知道,广告、广告,广而告之平面广告得有内容、广播广告得有声音、电视广告都有画面这是所有人的惯性思维但是纽约一银行新开业,想迅速打开知名度,在电台做广告一般做法是宣传一下,搞个大促销,或者请个名人推广但他们没有采用其他银行开张宣传使用的方法要想快速获得知名度,就得出位,明显的差异化才会赢得关注 于是他们买断纽约各电台的黄金时段10秒钟,向人们提供沉默时间,他是这样宣传的“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然后整个纽约所有电台都沉默,听众被这莫名其妙的10秒钟激起了兴趣,纷纷开始讨论 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成了热门话题 这家银行彻底打破了惯性思维,告诉了世人,谁说广播广告非得在那大费口舌 这个沉默时间以自己的不说话唤起所有人说话 总之,在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年代,不仅要关注和追赶变化的步伐,更要鼓励使用创新的方法,使自己变得更快、更好、更异 这个年代永远是创新的企业能走在前端、创新的个人更易于进入公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 孙子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 奇招绝对不是常规的方法,肯定创新的方案,超出对手的想象和预测,打破了惯性思维进而才有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然,在模仿基础上的积极改进也是一种创新、把其他行业的成功模式用于自己行业也同样是一种创新然而这一切也都必须从打破惯性思维开始
有一艘船翻了,船上的人全部落水,大部分人都努力挣扎着伸展四肢,浮出水面,但是船翻时所造成的强大水流,将落水的人卷入船底,使得这些人的身体都紧紧地贴在船底无法浮起,最后窒息死亡。只有一位落水者看到强大的水流,立即将身体蜷起来,让自自己先沉下去,待离开水流后,再顺势伸展四肢,浮出水面。他是唯一的一位生还者。从这个实例来看,也许这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固有的习惯面前,别别人都一如既往地遵循,而只有他,顺应水流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生还。其实我们的身体需要时常做体操,来加强健康和活力,而我们的头脑也需要在平时养成习惯,不时地找机会做做头脑体操。因为人一旦养成做头脑体操的良好习惯之后,就容易让自己的思考像镭射光东般,由各个方向在脑内自如地进出。如果你不经常操练你的大脑,那么在危急中就不会急中生智,在攻防中就不会有技巧在遇到瓶颈时也就不会有突破了。而我们要怎么给大脑做体操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然而每当你放弃一种旧的行为方式时,即使那是一种有害的或使你失败的习惯,你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失落感。在一段时间内你会感到惋惜,下意识地怀念某种习惯,尽管它曾经伤害过你。你想念这种习惯就像是想念久别的家人或朋友一样,由于你丢掉了旧的生活模式,会感到空虚,无所适从。在你学习新的、有益的生活方式来填补这一空白时,这种空虚感会延续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可能表现为忧郁或对焦虑的压抑感,使你无法法思考任何具体的问题。尽管你知道旧的生活方式对你的生活有消极影响,妨碍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但你仍然对它恋恋不舍,并为离开它而悲伤不已。此时你的思想是矛盾的,你的理性告诉自己,丢弃消极的习惯是元全正确的,完全应该的,但你的内心却在为丢弃的东西惋惜悲伤。你的理智和感情并不同步,一直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犹豫不定的态度让你不能勇敢地抓住机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你现在就应该去改变自己,摒弃一些旧的、不好的习惯和思维,适当地给大脑做做体操,顺时代的潮流而动,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我们:勇敢点,别趴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其听这些无聊空洞的劝告,还不如放弃一些旧的思想、不好的习惯,打起精神,重新来过。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任何人都有赢得成功的潜力,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全力以赴,成功总有一天会来到;纵然然陷入危机之中,也应不悲不恼,应该认识到危机或许就预示着机遇。然而,全力以赴并不是说一味地蛮干、傻干,而是要学会随着时代的脚步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地接受新的观念,摒弃旧的、阻碍进步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期取得更大成功。有这样一个实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加快,为了生存拼命奔波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在家里享受早餐,早上起床后在家门口或者单位附近吃点早餐就成了大多数忙着赶时间工作的人的新选择。于是有许多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只供应午餐和晚餐的传统习惯,把目光投向了早餐市场。其中,有家咖啡店也看好早餐这个庞大的市场。由于这是一家高档的咖啡店,在早餐形式上不能流俗,于是他们把早餐市场的目标顾客定位于白领职员、学生和职工,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发出了一系列能代替早餐的食品。由于紧跟时代步伐,早餐食品又符合顾客口味,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咖啡店卖早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观念,顺应应时代的发展,准确地判断并细分市场,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这就是新观念、新思想所带来的成功。如果不能摒弃旧的观念,认为咖啡店永远只卖咖啡的话,那么当别人早上就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时候,他们只能坐等到中午,水远比别人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晨。也就是说当别人已经跑出好远的时候你才起跑,结果很可能是被淘汰。社会的进步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催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