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4

sgd344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论文选题背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机械加工程

已采纳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要追溯到秦代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在这之前的夏商,并不是空白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诗歌,没有流传下来。而那个时候所谓的诗歌,其实就是指民间的人们所作。只是到了周的时候,才开始注重诗歌,于是专门派人去民间采集,整理。下面,介绍下这部中国诗歌史上有创纪元意义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这是诗歌一种形式的发展。算是民间诗词的发展,还有士大夫文人的,诗经里面也有这方面的诗歌,但是主要成就还是民间诗歌,他如实的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各方面。这是现实主义的开端。而另一种就是浪漫主义了,屈原,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名字。 楚辞,也有必要介绍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因为这两本书的影响,诗歌开始发展了,先是汉代,秦朝太短,加上秦帝王的暴虐无道,对文化的坑杀,基本没有怎么发展。到了汉代,诗歌开了一个新纪元。乐府诗开始出现,这其实和诗经本质上是一样的。个人认为,是诗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汉乐府的出现,使得诗经的内涵得意继续发扬下去。汉代还有个很大的贡献,就是把以前的诗歌做了总结,诗经和楚辞就是因为汉代得意妥善整理的才有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汉代司马相如的赋,我觉得,是楚辞中一种新的继承,尽管他不是诗。后来三国的建安七子,曹操三父子,尤其是曹操,他的诗非常好。是那个时代的旗帜。 接下来,因为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西晋,出现了一批诗人,谢安啊,鲍照,谢灵运啊等南北朝的。这些人的诗,体现了一代人的风骨,体现了诗歌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方向。 当然,还有个必须要单独拿出来说,就是陶渊明,这是诗歌第三种形式的出现,开创了山水田园派。也作些介绍。 陶渊明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渊明之评质而自然”,古代许多诗论均谈及此点,这就是人们概括陶诗艺术风格的“平淡”、“自然”。但是,“平淡”并非平庸和谈而无味。我们读陶诗,大都在平淡中蕴含着无限风采,在简练中具有深厚的情味。正如苏拭所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在陶渊明的创作中,丝毫不见晋以来的尚雕琢、讲华丽的文风。他力求创新,摆脱摹仿,这是形成他创作风 格的重要原因。陶诗的“平淡”、“自然”风格,似乎看来毫不费 力,“胸中自然流出”,但其中包含着高度的艺术匠心。正如刘{分攵}在《中山诗话》中所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 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陶诗正反映了这一鲜明特陶渊明所开创的“自然”“平淡”的田园诗,可说自为一体,为中国传统诗歌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他的重要功绩。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史上,熏陶和影响了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之后是主要诗歌成就在盛唐了,也是中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代。诗人多的数不过来。每个都是家喻户晓的,那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这个要重点说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 ,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 、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唐代的诗歌,其地位,价值,作用,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继承的前人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晚唐又为词的繁荣作了开头。 词五代十国开始兴盛,到了宋代才到巅峰。宋以前的词,李煜的词才算的上价值。内容伤感凄悲,寄托了亡国之叹,至今读起来依然让人能感受到里面莫大的哀伤哀愁。接下去,北宋,北宋前期最高成就算是柳永。他是典型的婉约词人。雨霖铃一曲,蝶恋花一阙。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繁荣了。和他同类的有晏殊和欧阳修。当然,欧阳修成就明显高出一筹。还有个超级无敌人物,苏轼。因为感觉自己收笔不住了,这里不敢多作什么介绍了。其实中国人苏轼根本不用介绍。反正诗词文赋,在他手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间词话对他的诗歌作了一个总结,一句话,东坡之词在神。 然后是南宋,南宋词人,唯有幼安,也就是辛弃疾。他继承了东坡豪放的特点,发扬光大,当然,诗人方面,有陆游,范大成,杨万里,北宋也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之后,中国的诗歌就没有什么发展了,写来写去,根本追不上前人的步伐,也创新不出什么有格调的,式微矣。然而,一度,我们再次看见了希望,就是清朝的纳兰性德,好像是给中国古代诗歌唱了一曲经典的闭幕曲。然后白话文出现。其实民国时期,还是有些人物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诉说了诗歌的历史,尤其是词。可是他的自杀也宣告了古代诗歌的落幕了。打了这么多字,腰酸手痛,/(^o^)/~楼主一定要选我哦!O(∩_∩)O~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论文选题背景

228 评论(13)

bbpst

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如杜牧,贾岛,隐士诗等。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349 评论(11)

hujiwenxmc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200 评论(12)

xwg0601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渊源和趋向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解读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就是说,在欣赏、吟咏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司空图更将诗歌的感发概括为“象外之象”,这些都主要是诗歌作者感发层面。朱熹注“兴”为“感发志意”,已就读者角度来确定诗歌的功用,而王夫之则是将此功用观与诗歌创作论打通。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境界”解读法,以唤起人心灵中某种崇高美好的意念来引发出一种正面的激励效果。语文教育界意识到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也指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古书具有文化价值,让学生读些古书,了解‘固有文化’,实在不是没有道理”。《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全书计24章,分类对唐诗宋词进行了文化解读,但其中大部分章节,只论及其纲要与基本思路,言犹未尽,又限于学术方面,对如何实施教学只字不提。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解读”为检索词搜检到(2000-2007年)关于涉及古诗词解读方面的论文计21条,围绕意象、器乐、宗教、情景等方面展开,但关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文化解读的研究大多是浅尝,论及文化内涵辄止,并未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孙玉华在《立象以立意——古诗词的文化解读》一文中指出:古代诗人总是在天地万物中寻觅自己生命的禅床、精神的寄托。这说明在语文教育界已意识到古典诗词教学文化解读的必要,并着意实施。目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基本上还遵循着:对篇章、段落、词句、标点的层层解剖,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字词,理解文意,提高考试成绩做文章。字词意义、句子成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老套落依旧放之每节课而皆准。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名言,能够要求学生识诵,但深遂思想,课堂上较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影响到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
294 评论(13)

纳米@孟非

发展阶段如下:1、先秦启蒙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2、汉代兴起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3、魏晋成熟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多,产生了大量文辞绚丽的作品,而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对诗歌的内容、思想、鉴赏产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鉴赏产生巨大影响。4、隋唐兴盛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车行》等作品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许多云彩。中唐诗歌有大历十大才子等人创作,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唐朝中期,词定型。唐中晚期产生了不少词作,大量写词的有温庭筠。5、宋元繁荣五代好诗较少,北宋诗歌以苏轼为最好,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南宋前半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诗作极多,成就很大。五代十国时期,词兴起,冯延已、李煜为极好的词作家。北宋词成就极大,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几道、李清照等。6、明代的“复古”与革新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7、清代的虚假“中兴”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8、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扩展资料: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等。1、新国风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2、“五四”派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3、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4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