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19考博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从你的补充说明来看,你的“不知道怎么写”有很多种情况,有可能是“没有东西写”,有可能是“写不好”。所以,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大,很难三言二语说得下来。如果一定要简单地说,那“雕龙书生”的回答是最正确的。 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初中作文还好,而高中作文就一塌糊涂了呢?那就是你没有掌握一定的作文学法。学习作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最主要的特点是“自悟”,别人帮不了你!所以,你有必要掌握一点作文学法方面的知识。而这方面,目前国内研究的非常少。 以下是我的简要表述(目前没有时间整理),你还可进一步跟我联系—— 一、为什么要重视作文学法 1、作文是农业 工业——流水作业,统一规格,什么模子产出什么产品 农业——神似,形似,绝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案例:“我弟弟很短” 2、作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自悟” 可以教——修辞手法、文体规范等 不可教——文思、才情等 不可教的往往是重要的知识 案例:古人读书 3、写作知识自我建构中,结构与权重更合理 ——无用的知识被抛弃 ——有用的知识被留下 ——重要的知识被重复 4、作文指导应偏重于学法 旧教材——作文知识为序,如文体、技巧 新教材——综合性学习,“套餐”(如人教版) 案例:“广告与语文” 二、中学生应掌握哪些学法 1、大量读写,加强作文积累 剪报作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语言 ——语感 ——思维 案例:“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怪事不怪》十则 2、学写新闻,养成作文习惯 方法:学写新闻(一句话——一段话——一大段话)——百字新事训练 作用:强化写作“真、新、简、畅”的基本要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文体求精,更多精力放在写好上,如小诗、对联等 案例:文学社活动新闻报道 3、学会4X,掌握思维方法 ——想,发散思维,联想三法则 ——选,写与不写,先写与后写,详写与略写 ——写,一气呵成 ——修,语感法,冷静法 要先练后导,以不限制思维 案例:“跑的体验” 4、学以致用,在运用中学习 寻找一切机会练习、发表,破解作文“动力”障碍 ——书信、日记 ——活动公告、新闻报道、广播稿 ——毕业留言、短消息 ——答题也是作文(生物题:就学校花坛改建发表看法)
李白再飘逸,他不懂上网,你再英雄,也成不了刘邦。毛泽东不会弯弓射大雕,照样不妨碍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生中最难得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抚平自己的心态,走好自己的路。也许命运会剥夺你活得富有的权利,但不会剥夺你活得快乐的权利;也许生活会剥夺你活得显赫的权利,但不会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如果热爱生活,你可以做覆盖土地的碧草,可以做点缀草间的繁花,可以做花瓣上的第一滴露水,可以做露水反射的第一缕阳光,如果你懂得生活,你更应去做清晨的沙滩上泛着珠光的绿松针。在某个夕阳西下的黄昏,不妨静立着读一首诗,画一幅画,勾勒一个名字,欣赏一只 影,回味一段往事,咀嚼一份心情,你也许就此醒悟:人生中,痛苦不多啊。 清鬓转白,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良将块垒。为什么不能挣脱名缰利锁,做一个青衫独步的逸士,为什么不在仓皇尘世中扬鞭,做一个誓死无悔的轻骑。你若问我名姓,轻松、白石、雪暮、秋夕随你称呼;你若问我住处,山留哑樵,水留钓叟,只留一间紫屋给我便是,我请那鹿来看家,猿来守宅。你若是读倦了诗书,且看那山川便是不收卷的文章,有日月为你掌灯伴读,哪有读倦的道理,你若是走倦了风物,且看那马上赤诚的壮汉,且听那草原舒活筋骨的脆响,有风云做你的向导,哪有走倦的时候。 当我们逐渐步入信息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不必苛求自己非得是个多面手,正如诗人说的:“我骄傲,我是这个土岗上最出色的麦子。”我们只需做一个尽量好一点儿的自我。在追求高标准生活的时候,也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急着奔向远方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在繁忙的生活中,也时常唤醒劳累的心灵去跳一场酣畅淋漓快乐之舞。 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
用类似内容的诗来引出李杜就诗歌的不同风格(李白浪漫主义 杜甫现实主义)进行比较议论由文风涉及到两人的性格差异(包括人生经历的曲折和两人政治思想的不同)总结 李白与杜甫虽然风格不同 但是他们的诗歌在文坛上都取得了无可取代的地位 表明文学是兼容并包的 他们两人的艺术成就也是殊途同归(第2,3点的论述尽量往这方面靠)至于他们的风格与生平还有例句网上很多 我就不多说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