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曹操1500字论文分析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2

tsyj126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曹操1500字论文分析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jttkl08

已采纳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8]。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称,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论曹操1500字论文分析

286 评论(12)

小姚读研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339 评论(14)

nevergrowold

一、曹操形象的对比分析(一)史料对于曹操的记载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呢?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智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有济世之才。曹操机警,有胆识。《三国志?武帝纪》中描写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yu)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里的描写,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吴”。他还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明了刘备对曹操的才能也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的。随后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大力宣扬了曹操的文治和武德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原文这样写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一直到西晋末年,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是肯定性的,这即和当时作者和史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和魏晋时期人们的英雄观念有密切联系。(二)两部作品中曹操的对比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性格特征的人。《三国志》不是这么描写,也不可能这样描写,前面说过陈寿是西晋的大臣,而西晋承袭曹魏,《三国志》就属于当代史,对曹操的描写则可能较为隐晦。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且看两部作品的对比描写。
197 评论(10)

假扮的天使

有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和记载,最早始于《三国志》。该书作者陈寿,他是晋朝的史官。首先,《三国志》卷一魏书一写的就是曹操的生平事迹。该书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生努力奋发,东征西讨,文韬武略,统一北方,建立王霸之业。该书作者称赞曹操是“超世之杰”。从《三国志》记载来看:一、他出生高贵,家世显赫。他是汉朝开国丞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是当朝太尉,而他的父亲的养父是前朝的中常侍;二、年少时就得到当世的名人对他颇高评价。如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说他有济世之才;三、他在朝为官,敢于直谏,在野为官,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刹住乱祭祀之风,惩治贪官污吏;四、他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祸乱朝政的董卓对他的提拔不屑一顾;多次拒绝参与地方诸侯对天子的废立,和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同时看到起义的各路诸侯只顾自己享乐而丧失战机的行为,他选择分道扬镳;五、他选贤任能,重用人才;注重地方治理,推行移风易俗与民休息的政策。募民屯田,修文学,设校官,选俊才教学,培养人才;六、他武功卓越,拥立汉献帝,保全汉朝刘氏皇族。而后诛陶谦,征张绣,擒吕布,斩黄巾旧部刘辟黄邵,讨袁术,败袁绍,统一北方各州,远征辽东,震慑北方蛮族。封为魏王,建立曹魏宗庙。 但是《世说新语》就不一样,它的作者是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这本书就是一些关于东汉后期到晋南朝的故事。都是结合历代史书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柔和而成,并非属于史书类的书籍。因为该书在当时士大夫流行,所以影响甚广。 而书中有几篇关于曹操的记载,主要是我们现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操个人性格开始丰满起来。可是这里面没有文韬武略,王霸之业,而是关于曹操个人操守德行。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一个更加让人讨厌的人设,所谓“奸”字在这本书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一、识鉴篇中记载:桥玄相曹操时,说“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二、捷悟篇中描述了曹操和杨修的三个故事,突出杨修的聪明识人,能言善辩,知识渊博;三、容止篇中,曹操让崔琰替自己见匈奴使者,而匈奴竟然说他是英雄,于是派人追杀;四、假谲篇中,曹操年少时与袁绍干偷新娘的勾当,望梅止渴,眠中斫人;五、忿狷篇中有计杀一名身边的才妓;六、惑溺篇中写曹操父子父子争袁熙之妻甄宓。 之后就是《三国志注》,该书作者是南朝的宋史学家裴松之,书中对于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更多的注解。作者也是根据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的记载来描述。包括有《世说新语》、《后汉书》、《曹阿瞒传》、《魏略》、《魏氏春秋》等。对于曹操的描写部分,在曹操为人处世细节上有更多的描述,让曹操的形象更加清晰。北宋大文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曹操的个人形象描述,既有正面和英雄形象,也有奸诈狡猾的一面,甚至还收录了部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例如曹操父子抢袁尚之妻甄宓等。可见《世说新语》不管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很大影响。直到元朝《三国志平话》,以及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曹操的负面形象更加鲜明的突出,对曹操的描述完全就是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人设完全崩塌,令人汗颜。此文系作者原创。
166 评论(15)

eb6723

看《易中天品三国》去。
228 评论(15)

海浪水

10字足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2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