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qfmaw15
写好评论型议论文,我们要注意四个方面:一、选好论题。写评论首先要确立评论的对象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和矛盾很多,在纷繁的表象中,通过自己敏锐的感觉以及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感受力和思考力,来选取有价值的论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二、以小见大。在写评论时,要学会选材,要能从生活中的大事中选取一个小的突破口,经过分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含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角度越小,评论起来越集中,力度和深度就越好,就越能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和高屋建瓴地思考分析,从而写出新意迭出的评论来。三、要有剖析和概括。评论的主要手段是议论,议论则应以剖析和概括为重点。只有剖析才能揭示事物、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而概括则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这两者在文章中是相辅相成的。在剖析的过程中,根据对象或问题的实质,要中肯,还要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要有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谈心,将议论深入到灵魂的深处。概括则要简洁明快。针对公共汽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问题,对爱抢占的青年人所做的评论,大声棒喝的评论,则不如推心置腹的谈心来得有效果。四、短小精悍、活泼隽永。评论要写得短小精悍才容易阅读,也便于扩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用心地提炼思想,锤炼语言。在内容上和篇幅上都要精练。形式以灵活多样为主,不要有八股的老面孔,给人一种说教的姿态,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在轻松幽默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隽永的文字,从而打动读者才好。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描述性的数据,比如允许我们一览用户总体。但是解释它们则会遇到困难(不知道为什么)。在研发产品的环境下,这一数据缺失会导致产品设计的严重错误。例如,调查发现,大部分用户喜欢3D展示,这可能会导致产品团队考虑将3D展示整合进产品中。但是,如果大部分用户只是喜欢裸眼3D,或只是在电视上观看体育赛事或动作片时才喜欢3D展示。那么,带上3D眼睛在移动设备上观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就不是一个合理的设计方向。此外,只有对如何使用和理解定量数据有着深刻领会的人才应当实施一项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中,你可以通过操纵样本量来改变p值(p值说明了你的研究发现是随机性结果的可能性),但你需要足够的样本量以获得足够的统计检验力,以确定结果是否准确。如果因为样本量太小导致你的研究统计检验力过低,你可能没法达到统计显著性,即便结果是准确的。另一方面,如果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你就达到了统计显著性,你无需再增加样本量,不管怎样结果都是真实的。通过增加样本量,你可以提高研究的统计检验力,但到一定程度,结果(统计显著性)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况看下,你需要考察效应量(effect size)——告诉你研究变量对变异影响程度的统计量。总而言之,统计显著性告诉你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的,而效应量告诉你它们的重要性有多大。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能够在小样本的条件下达到统计显著,这说明效应量是相当大的。解释你的数据时需要同时考虑统计显著性和效应量。定性研究数据收集后,研究者不是进行数据分析而是从数据中寻找趋势。这时候,研究者会寻找在不过研究参与者之间含义相似的陈述。一个经验法则就是,从一个参与者那里听来的话是一段轶事,从两个参与者那里听来的话可能是巧合,从三个人那里听来的话可能就是一个趋势了。你发现的趋势可以知道产品研发、商业决策和市场策略。由于你不能通过计算p值和效应量来验证趋势,你在应用它们时要格外小心。而且,你应该通过不断进行的定性研究项目来继续验证这些数据。定量定性,齐头并进你可以使用定性研究来发现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构思定量研究以评价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用户偏好。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来建立趋势,然后用定量研究来验证它。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优点:1省时、省钱、省力。2适用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缺点资料的准确信和适用性不足,效度较低。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