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zhilianxu
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叫好!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远溯至清朝嘉庆时期,“国运”开始衰退。自从英法的“坚船利炮”在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中撬开了中国禁闭了几百年的国门的时候,各种罪恶就像幽灵似的都张牙舞爪地朝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扑了过来。百年的沧桑是百年的耻辱,“东亚病夫”四个字曾经无数次的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华子孙的爱国热心,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了能将这本不属于我们的帽子摘去,抛头颅,洒热血,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沉睡了百年的东方睡狮怒吼地睁开了双眼,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但是,面对历经长期战乱而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上,广大人民连肚子都吃不饱:在工业上,甚至连火柴都要靠进口,祖国江山一片狼籍,新中国的建设百业待兴!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还是同一片天地,还是同样的炎黄子孙,但是旧社会所弥漫的乌烟瘴气早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散发生机勃勃的气息: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汽车火车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游客对我们的祖国的美景流连忘返,同时,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正迈出国门,投身世界市场,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胜利。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是,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理由,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坚持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而这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法宝”,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未失去信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磨练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更能成熟地运用这一“法宝”来改造我们的社会了,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1985年,邓小平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了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党的12届6中全会更明确将这一思想政策化。“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它的形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这一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更是直接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为关键工具。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如果这一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回动摇,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一观点绝非偶然,它的产生是有实践的证明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遵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党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事实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摸索得出的基本路线却引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神州大地接受了一次经济腾飞的洗礼。在祖国各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的家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我的家乡是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小地方,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当地人民在并不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可是收获却并不理想。到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都还只能靠天吃饭,若是遇到什么灾害,吃饭都得算计着。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些字已经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除了被重复千百遍的传统耕作之外,这里没有其他的产业了,日子也就这样重复着,重复着。 11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之风吹拂华夏大地的时候,我的家乡仍然是在沉睡之中,直到当家乡人惊奇的发现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深圳的时候,羡慕的眼神长久地停留在父老乡亲的记忆里,人们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传统的道路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发展就要改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人们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之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发展经济的道路。 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从东西到南北,公路铁路水路开始贯通八方,雄伟的红岩子电航工程为经济的起步提供了充足的电能,人们开始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贷款发展规模经营,合资建厂,各种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遍地开花,当地政府积极开放区域,引进外资金和技术,改革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款,出台一系列优惠投资的政策,共同开发地方经济,谋求共嬴,建立起了一批像嘉陵轻纺,嘉陵水泵,白塔酒业等羊头企业,大大带动和加快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且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拥有像八尔滩,南部大佛,升钟水库,红岩子风景区等一批有名的风景区。同时,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把脆香甜柚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产出,加工,销售一条龙战略,打响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优势农业上,努力建设成了国家商品棉,商品粮和蚕桑基地,三农问题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家乡人民再也不用担心吃饭穿衣的问题了,彩电、电冰箱也早进入了一般的家庭了,全县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家长们都很愿意送孩子去读更多的书,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要致富就要有知识,这样致富之路才会走的更远。 现在,街上已经很少再看见乞讨的流浪汉了,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也越来越少,经济发展为这些良好的变化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保障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我党也才能更好的领导人民实现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体制落后、泡沫经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认真解决好它们 。总之,在新的时期里,我们应该从全局着眼,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来发展经济! 在枪与炮的洗礼中,东方的睡狮睁开了双眼;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这头雄狮已经站立起来,并将永远不倒!让我们为发展经济而呐喊!让我们为发展经济而叫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