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蛤蛤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随着耳畔的国歌,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正迎着朝阳缓缓升起,我望着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心中无比自豪: 这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说起现在的新中国,就不得不谈起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得很对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在召开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党的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明主共和国党为此目标努力奋斗,最后真的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现在的新中国 当然,不是随便定定目标就可以实现的新中建立的背后是有多少流血甚至牺牲这些老一辈的革命战士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些老英雄对我们的期盼 毛泽东有一首诗叫做《长征》,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那大雪山,沼泽地真的就像一个小泥丸吗?答案并非那样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呼吸都很困难,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们踏着积雪,迎着狂风顽强的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有很多死水潭,看上去是草地,一踏上去人就陷下去了,粮食又短缺,只能吃些野菜来填填肚子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了 历经风雨和重重困难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东方沉睡的雄狮被唤醒,它将谱写辉煌历史的新篇章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正在前进着,一步步的脚印无不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经历 1964年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今年的天宫一号也圆满完成任务 新中国正在前进,新中国的未来必定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来绘画出这篇蔚蓝的天空! 
朋友,你可知道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翻开史书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为祖国而自豪。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之音?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的文化为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 ――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径,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呵,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欲望也好理想也好 看中国当代文学,有那么一点抵触,友人向我推荐三本书,《一地鸡毛》、《银城故事》、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让我窥一窥当代文学发展的堂奥。 带着半欣赏半怀疑的态度去看了看《一地鸡毛》,两个字:琐碎,也仿佛只有这样的一个词,作者全力地去表达了,字里行间,其形式,其内容也好,非琐碎不可。没有等同身受,但是身临其境,其所叙述的并非我所不能感受的。为世俗琐事所费心,整天吵架不停的男女主人公,也曾经有过温馨浪漫的爱情,也会有温馨浪漫的时刻。这个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的小人物,也曾会“说话很直”,怀抱理想,有那么一份“优雅”的文学情怀。现如今,仿佛只能概叹“生存困顿?理想坍塌?确定性追求丧失的生存现象?小林感到生活的无意义是因为他的存在理想、价值追寻受到了日益商品化、世俗化的社会现实尺度的嘲弄?(主人公小林在思考,但没有迹象说明他能思考什么出来。)庸俗的人际关系网像一张巨网笼罩着小林,在一个高度官僚化的单位里,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和个性”(——来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点评。) 有时候之所以会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读了一本好书,读了好书,写了,读了不好的书,也写了,想必要有比读了好书获得更多的益处才可以。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好,光看文学史的介绍,仿佛更好。这让我有这样的一种错觉,外国文学史是介绍远不如内容,中国的是看简介比亲自去读还好!读完以后,更引人注目的恐怕不是玄而又玄,可以让人慢慢咀嚼,让人获得另一种阅读的快感的文学问题,而是庸众们左右为难社会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吧。我感觉8、90年代的中国其实与现在真的何其相似,大家都知道的弊病,都知道应该要解决的问题依旧没有去解决,还是只去概叹去感伤,小林兄一面想保住自己的尊师重道时,一面痛骂围攻自己的现实,顺带把那位“本很尊重”的大领导也骂了一次。这还不够,借着情节作者把本很“低贱”的商业经济抬高了一下,因为毕竟赚了他妈的180块,生活好上了,“管他领导不领导的,要是以后能做天天都去”,把本应“高贵”的文学也借友人之口踩了一下,让他朝地上啐了一口浓痰说那是:“狗屁!”这让我不爽却让不少人认同和暗暗爽了一把的,因为世界上有此种价值观的话恐怕仅仅是保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一家吧。文学没有那么高尚,市场经济也没有那么低贱,只是主人公,烦恼之人的代表,欲望太大了吧,物质的自身的理想都要,两者之一倾斜沦为庸俗和无奈的一员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只是最后果不其然最后抄水表的老头也送礼了,吃着微波炉弄的东西,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吧,生活会越来越来好的。庸俗主义的胜利,未来对“己”而言,前途更光明吧。 在这里,欲望也好理想也好,在这里都模糊了,难道说为家庭,为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岂非不是一个艰辛而又遥远的理想?它同样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啊。 与此对比,《银城故事》就像一部小型的史诗,一部革命党人奋斗的血泪史。故事大概如下, 1910年中秋前夕,长江上游的银城发生了刺杀满清知府的爆炸案。面对血肉横飞的尸体和即将发生的革命党暴动,已经决心退役的绿营老兵、银城守军巡防营统领聂芹轩立即展开无情的搜捕和镇压。砍头示众之外,又把所有嫌疑人关进站笼,押做人质,勒令革命党人投案自首,否则每天杀死三人。在总指挥还没有到来之前,贸然行刺的欧阳朗云,是银城育人学校的教员,曾经留学日本,投身同盟会参加反清,并在日本结识了秀山兄妹,又一同来到银城任教。 银城是一座盛产井盐的城市。育人学校是银城盐商世家敦睦堂族长刘三公和儿子刘兰亭一同兴办的新式学校。当年刘三公高瞻远瞩,送儿子刘兰亭、养子刘振武去日本留学,本想振兴家业,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竟然双双投身革命,加入了同盟会。育人学校校长刘兰亭是银城同盟会负责人,而表面上率领人马奔赴银城镇压起义的新军管带刘振武,正是同盟会东京总部委任的银城暴动秘密总指挥。冒险行刺的欧阳朗云,忍受不了别人的无辜死亡,拒绝了秀山芳子的爱情,投案自首。但本来决心英勇献身的欧阳朗云,却又在凌迟酷刑下终于招供,银城革命党人陷于万分危急之中。身份已经暴露,起义已经毫无意义,总指挥又迟迟不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校面临解散,面对选择的煎熬,刘兰亭在百般犹豫中最终下令放弃了起义计划,可又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地窖里自杀身亡。 扫清了拦路的农民起义军,终于赶到银城的刘振武,知道了父亲为救哥哥活命和聂芹轩做了一场交易,知道自己已经陷入绝境。为了复仇,他决心组织敢死队去参加聂芹轩的鸿门宴。就在刘振武要拔枪射击的当口,却发现父亲刘三公被当作人质押上宴席。最终,在万般无奈中随秀山兄妹逃亡海外的刘振武,竟又意外地死在自己的骨肉兄弟的刀下。 革命党人的理想,其追求,立足于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但其动力的根源,却源自于少数几个人的欲望(虽说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毫无疑问,欧阳郎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蠢材,但其理想与欲望的浑浊认识不仅害了自己,导致自己愚蠢和叛徒的骂名同在,还葬送了众革命党人的性命。刘兰亭真汉子,刘镇武太嫩,在老练的对手面前败下阵来。有时候不仅在想,为了革命的胜利,要干得比你的对手还狠,甚至于违背了自己乃至大家的道德底线,又有何不可?只是干得比你的对手还残忍,就变得和他们没有差别,那么革命的意义就又失去了。如同一场不平等的游戏,非超凡之人而不可赢啊。 《天龙八部》则显得悲怆而发我心思。乔峰英伟,大气,登场不久就尽显王者本色,而已却最容易遭遇他人的嫉妒,从而遭遇一连的厄运——他被怀疑是他一直对抗的民族敌人——契丹人。但他并没有轻易被击倒,他一次次地主动去追查,但又一次次陷入被陷害杀人的危机,武功高强,心思细密的他也毫无办法,一时间整个武林都与他为敌。当得知真相(果然是契丹人…)后,他又去主动地追查当年害死自己父母的凶手,却又受迷惑误杀自己最挚爱的恋人阿朱。阿朱的临终遗言是希望他忘记仇恨,还有好好照顾她那失散的妹妹阿紫。他这才停止了这悲剧般的“行动”。至于到了最后,他再次以苍生为重,劝阻辽国皇帝不要出兵侵略宋朝,结果中毒被囚。阿紫逃出辽国,传信中原,天下豪杰闻风而来,救出萧峰,并捉住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逼他答应有生之年不向宋朝发兵。两军阵前,认为胁迫皇帝、愧对族人,因此又自杀身亡。故事至此基本结束,作为书中实际的第一主角,无论是出于个人感情还是以民众为先,都只能落下悲怆的下场。尤其是阿朱一死,乔峰的身上仿佛就烙上了死亡的烙印,仿佛将来也不可能幸免。对比其他两位主角,段誉、虚竹甚至慕容复,段誉一生桃花运不断,还修习了一身绝世武功,一个略有点“无耻”的小色鬼最后也抱得绝色美人归,虚竹则以行善为先,却历经无数劫难而不死,还化解了许多纠缠已久的武林恩怨。慕容复则一心想当皇帝,也不缺乏时机和才能,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疯癫的下场。唉,理想也好,欲望也好,说到底都是人生中本质中相同的事物,也总免不了宿命这样东西。 不过,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无所质疑的,拥有这样的觉悟的话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也是无足轻重的了。主动也好被动也好,结局不可能被确定。乔峰最终自杀身死,追随阿朱而去,可能也多亏了胁迫皇帝这样一个契机,段誉一直被动承受着外界的“胁迫”,虽抱美人归,但却失去双亲,被摆上了皇帝这样的尴尬地位,也算是幸福的代价吧。对虚竹而言,恐怕做和尚的日子也比“现在”好吧,至于慕容复的结局,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