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yj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物质因」(Material Cause) 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举例而言,形成一尊大理石雕像的大理石等原料便是物质因。 「形式因」(Formal Cause) 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举例而言,雕塑一尊大理石雕像的草稿或设计图就是其形式因。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麼改变了什麼、而又是什麼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举例而言,将大理石雕刻为雕像的艺术家就是动力因。 「目的因」(Final Cause) 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举例而言,一尊完成了的大理石雕像就是艺术家的目的因(目的论)。 
西方擅长组织管理 东方人文管理更突出些 现在都说西方管理学好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管理学 西方厉害的事能把企业管理分得很细很明白很容易上手 这玖拾学MBA的人很多缘故 而东方尤其是中国没有专门论述的 很多管理斗藏在各种各样的书中如道德经 孙子兵法中 你用心看看都有管理方面的论述,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大众 所以被人以为 谈管理西方的最好 最近索尼不是在反思从西方学到的绩效考核方法吗?至于精髓我认为就是用人 自古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 都是这两个字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和下属发生矛盾,这要看事什么矛盾了 但原则上是用人 任人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当别论了 在不成还可以让他当反面,记住用人是在自己有权威的前提下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见表2-4-1。 表2-4-1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内容表 理论分类 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 制定工作定额;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强调顾主与工人合作;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强调例外管理 古典组织理论 1、 约法尔的管理程序理论 区别经营与管理的概念;明确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 2、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行政组织机构内涵,认为行政组织是通过公职或职位来管理;权利论,权利分为三种,合法合理的权利、传统的权利和个人魅力型的权利;理想行政组织体系,认为主要负责人其职能是决策,行政管理人员是执行上级决策,一般工作人员职能是做实际工作。 综合古典管理理论 控制职能就是运用指挥原则,支配与监督下属的活动。控制职能包括配备人员、选择安排、纪律和训练,与此项适应的原则集中、报酬和公平。(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60年代,它可分为人际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效能理论,其理论的主要内容见表2-4-2。 表2-4-2 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内容 人际管理理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激励理论 1、 需求层次理论:动机产生行为,需要产生动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2、 人性假设理论 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多其下属所持有尤的基本看法为“管理的假定”。有麦克雷格假定(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和不成熟-成熟理论; 3、 群体行为理论 团体力学理论,主要论述了非正式团体的要素、目标、凝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规模、行为分类、参与者、组织者对变动的反应等。 4、敏感性训练理论 5、强化理论 6、期望理论 领导效能理论 领导者境遇理论、行为连续带理论、领导方式系统理论、领导四象限模式、管理方格论领导行为权变理论(三)现代管理理论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很快,学派很多,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其主要内容见表2-4-表2-4-3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学派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非正式组织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是不受正式组织管理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集体的总和;任何正式组织都包括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管理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和职能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协调组织成员的行动,规定、解释目标并处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矛盾。 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包括搜集情报阶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阶段;决策的准则是制定出满意的标准,达到过超过这个标准就是可行的方案;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决策制约着组织机构的设置;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的内容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整体,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经营,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运行,确定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法或实际行动。 经验主义学派 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成功经验共性,使之系统化合理化,提出建议。 管理科学学派 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系统来表示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通过定量分析,选择最优方案达到组织的目标。特征是将数学、计算机和系统观念引入管理方法中,起主要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法、决策树法、计划评审及关键路线法、模拟、概率论、对策论、排队论、库存论和搜索论。 权变理论学派 “如果-就要”关系理论是权变理论的思想基础。主要集中于领导效能理论和组织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