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han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从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文学创作与文学风格逐渐回归本源的过程,这有两个标志,一是内容上向现实主义回归,一是风格上向写实传统回归。当代文学的这种嬗变的过程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全中国思想刚刚解放,作家积压在心中的十年郁闷希望一吐为快,这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为代表。伤痕文学虽然感情上比较饱满,切中人心,直抒胸臆,但从艺术上来说未免粗糙,这就为紧接着出现的寻根文学、先锋派等文学流派的出现做了铺垫。事实上,其后出现的意识流、寻根文学、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等,从广义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集中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土壤。八十年代中后期探索性的作品大量涌现,是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对以往文革遗风的一种反拨和革命,是对“老三篇”式的高、大、全文学的一次反动。在时代精神上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文明和先进思想的社会思潮,这种进步思潮反映到文学中来,便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革命,这种革命首先表现为形式上的革命。中国当代作家们尤其年轻的一代,他们不满以往的传统模式和八股传统,希望学习西方文学借鉴西方作家的技巧,并与本国的文学创作相结合,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这种努力表现为一大批新老作家在形式上不断探索,主要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比如王蒙的早期小说,以及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等等,总体上这个时间的小说,在内容上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早已出现的先锋小说和新潮小说的形式,多数以形式的创新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革新既体现在语言上、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故事结构、文体等方面,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集中向外国同行学习的时期,作家们力图在形式上寻求一种突破,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叙述方式和刻板的表现形式,改变以往文以载道以及高大全的文学观念,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流派纷呈。意识流、先锋派、新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并包收并容,并在中国当代文坛进行某种形式的复制和实验,文坛和读者对这种探索表现出相当的宽容、支持与欢迎,这使八十年代的文学实验和文学创作形成了文革后的第一个高峰,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从来没有的自由,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与当时的全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相吻合的。但回过头来看,这种对西方文学技巧文学形式的学习,基本上还是囫囵吞枣式的生吞活剥,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形式上的革新和风格上的变化。但它对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思维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开始学会以开放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文学,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同时也开始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当代文坛和当代文学创作,文学开始有了创新的意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以称得上一次文学上的革命。虽然还带有幼稚学步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