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鱼vegfish
1、科举制度在1904年被彻底废止。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2、简介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3、意义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beibeidesignwang
清朝末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递呈的《请废科举折》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
书画人生
科举制废除时间是公元1905年。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是公元1905年。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
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
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
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
工长360姜文芳
科举制度是1904年1月废除的。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会奏渐停科举,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减额减停科举的奏章。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废除日
歪歪悠爱福喔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300年。科举据说是隋炀帝开创的,目的是为了广选人才,提高官员质量,打破贵族对于官员阶层的垄断,巩固皇权。到了唐代,科举发展加快,唐太宗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项目,唐高宗的时候,进士和明经成为考试重点,并且侧重对于事实的考察,武则天的时候,首设武举。宋朝极为重视科举和文人,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生地位,并且像现在高考一样,封上考生姓名,重新抄写考生的考卷,以免作弊。到了明朝,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格式做了很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到了清朝,还增加了满语考试,并且对于满、蒙、藏、回等少数民族考生有优惠政策。到了清末,科举眼中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改革的进行,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要求下,光绪帝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正式废除科举,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1300余年的人才选拔制度。
陆陆1234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300年。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二、消极影响
1、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民间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是很多人悲惨的一生的缩影。这固然与个人本身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说,是科举制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vincent'sir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300年。
开皇三年正月,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以及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科举制废除使得作为科举附庸的学校教育获得了极大解放,各色各样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和近代中国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变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
这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脚步。科举考试不再是获得仕途的唯一途径后,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近代化迈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