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0

typical2006
首页 > 考试培训 > 斯巴达教育培训机构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322183606ww

已采纳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之比较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强大最具代表性的城邦国。其教育各具特色,对古希腊以及近代欧美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对认识古希腊以及近代欧美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作以比较,以期达到深刻认识、相互借鉴之目的。 一、斯巴达教育概述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端。这个地方海运不便,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地利,但是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因而斯巴达逐渐成为诸城邦中最大的农业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属外来民族,征服了当地居民之后,便实行残酷、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斯巴达的境内,居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他们属于统治者,是正式公民,人口不到3万。第二等级是希洛人。他们是被征服的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人口大约有25万之多。第三等级是庇里阿西人。他们居住在边境,有人身自由,但无政治权利,属于自由民。这三个等级的人,不能交换地位,属于什么等级的人,永远就属于什么等级,不能改变。为数不多的斯巴达人要统治那么多的奴隶和自由民,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责任军事化管理,不得不进行军事化的训练。这就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性质属于农民加军人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斯巴达人高度重视教育,建立了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十分重视军事训练,他们把培养忠于祖国、勇敢善战、对奴隶残暴的军人作为教育目标。教育由国家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孩子出生后,由部落的长老检查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的孩子就留下来,由父母抱回家抚养,体弱病残的孩子就被扔到山谷里。在家庭教育中,由父母和保姆负责,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健康成长。7岁到18岁的男孩被送到国家建设的军事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在这10年中,他们要接受严格、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严酷的身心磨练,以求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德,成为勇敢、坚韧的爱国战士。 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有:忍耐劳苦、忍受鞭打、体育、秘密服役。军营的制度极严酷。儿童进入军营,便被编入严格的军事组织,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穿单衣,光着头,赤着脚,睡在芦苇垫上,吃少量的食物。管理者故意让儿童忍饥挨饿。作为教育的一个策略。士官们经常鞭策孩子去偷抢别人的东西,以培养儿童勇敢、机敏的品质。鞭打也是教育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违犯纪律的儿童要接受“执鞭者”的鞭挞,而且任何一个斯巴达公民都有权鞭打一个有过失的孩子。当孩子长大成人时,还要到专门的神殿去接受鞭打的考验,并不得喊叫或有其他怯懦的表示,通过鞭打过关的人成为“神坛胜利者”。与军事训练相关的还有体育训练。体育也是为军事服务的,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体育训练的项目有:赛跑、跳跃、扔铁饼、掷标枪、角力等。此外还有骑马、游泳、作战游戏、击剑、唱战歌等。体育训练极其严格,只重军事目的,不顾及人的全面发展。秘密服役,主要指在夜间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无端地包围奴隶住地,任意殴打杀害奴隶。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要激起青年鄙视和仇视奴隶的心理,培养更加凶狠、残暴、嗜杀成性的品质,再则是借此威吓奴隶,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起义暴动。 斯巴达人很注重道德训练。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服从长官,忠于祖国。采用的方法是道德灌输,利用对话的方式训练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也用音乐和诗歌来培养。斯巴达的教育中不重视智育,鄙视知识,甚至那些在国外学习了修辞学的人回到国内不定期的还要受到惩罚。斯巴达人训练青少年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反对罗嗦。他们也学习诗歌、音乐,但都是口头进行的,而且服务于军事的需要。 斯巴达人很重视女子教育。当男孩在军营里接受训练时,女子就在家中或附近的村落接受专门的训练。与男子相同的是,她们同样有组织、有纪律,而且很严格。训练项目有:跑步、游泳、掷标枪、摔跤、合唱、舞蹈等。对女子训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当男子出征时,让他们在家乡担任保卫城邦的重任;二是用音乐、舞蹈去奖励和慰问勇敢的战士;三是可以生育健壮的婴儿。在斯巴达社会中,妇女地位比较高。在这点上,雅典则相形见绌。 二、雅典的教育概述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不适宜发展农业,但便利的海港条件使其工商业较为发达。与斯巴达一样,雅典的奴隶主与奴隶在数量上悬殊很大,而且工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是自由民,比奴隶相对自由。雅典的阶级矛盾复杂尖锐,这是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民主政治所提供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雅典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中,雅典大获全胜。这对于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加之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智者派”的滚动讲学,宗教信仰的开放,使得雅典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反映在教育上也很有特色。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不仅是军人,而且是多才多艺、能言善辨、善于工商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教育的内容广泛多样,方法也较灵活。 雅典的儿童出生后,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他(她), 7岁以前在家中接受教育。雅典上层社会的母亲不亲自哺育孩子,而是聘用身体健壮的斯巴达保姆来负责。父母也不对孩子的教育负责,而是雇用年长的女奴隶担任家庭教师,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健康及教育等。在幼儿教育中,比较重视玩具的作用;同时,还给幼儿讲故事等。当孩子到了7岁时,便送其入学校学习,一直到16岁为止。这一阶段,儿童要上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文法学校主要传授给儿童简单的读、写、算的知识及文学知识。音乐学校又叫弦琴学校,传授给儿童歌唱的技能;体操学校又叫角力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要内容,项目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等五项竞技。这三种学校中都有道德教育的内容。儿童先进文法学校,或者音乐学校,到了十二三岁时上体操学校,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16岁时,大部分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少数贵族子弟可进入国家办的体育馆学习,接受高一级的体育训练,兼学一些文化知识,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18岁时,就成为青丁,可自愿地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 20岁时,经过一定的仪式,遂宣布成为一名正式的公民。雅典的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学生上学要交费,且有“教仆”护送。教仆是由有文化的奴隶来担任的,负责孩子上学的有关事宜,帮助其拿学习用具,辅导孩子的学习,还要负责孩子的道德培养。雅典社会中,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收入菲薄,不受社会的尊重。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雅典人的社会和教育态度中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不追求精益求精,而要求适可而止。雅典人不重视女子教育,而且妇女地位低下。她们只能在家中学习一些家务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做准备。三、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二者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教育权不同。以农立国、实行高度统一的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斯巴达,教育权完全掌握在斯巴达人(即统治阶级)手中。统治阶级领导教育,派专人负责教育,设立学校,提供资助,青年少接受教育完全是免费的。国家统一管理,集体领导。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则不同,教育权不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教育不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也不开办学校,不承担学校的开支,不派专人负责教育。教育完全属于私人行为,私人办学,收费授徒,教育子女被视为家庭行为。(2)受教育权不同,在斯巴达,受教育权仅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即斯巴达人,而希洛人、庇里阿西人(即被统治阶级的子女)没有受教育的权力。而在雅典则不同。雅典由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制度,所以受教育的权力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商业者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权利。(3)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对外肆虐扩张,对内残酷压榨奴隶,所以培养的目标是英勇善战的武士。而雅典政治民主,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为了很好的发展邦国,就需要培养具有素养,品质良好,多才善辩,身体强健的公民,并且把此作为培养目标。(4)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培养身体强壮的士兵,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为培养哲学家而设立的学园等。这些学校的学生程度不齐、流派众多,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5)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主要学习武士七技方面的内容。而雅典除了体育训练外,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学园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6)教学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重视启发诱导、理论思辨。 总之,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大不相同的。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对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对近代欧美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 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供你参考。

斯巴达教育培训机构

357 评论(15)

最真的poor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区别如下: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

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国家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家所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所有的开支均由国家来承担,青少年必须免费接受教育。

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不完全依靠由国家来控制教育,而是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定期缴纳学费。

2、教育机构不同。

为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斯巴达从7岁至18岁的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等。教育程度不齐,流派很多,大可任意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3、教育目的不同。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哥尼亚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于农业种植,而成为古代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由于地处内陆地区,斯巴达与外界交往极为便利。

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不仅实行专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有持久斗志的武士。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三面临海,交通便利,航海和商业贸易发展较快,经济较为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有利于接受古代东方文化。

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实施,促进了各家各派学说的争鸣与发展,而这种状况又奠定了雅典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和教育繁荣昌盛的基础。雅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4、教育任务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每一个斯巴达人在经过长期而严肃的训练后,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

因此,荣誉、勇敢、坚毅、强壮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艺、对城邦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驯服、对长者的尊敬等,就成为每一公民都应具备的品质。而雅典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智、德、美诸育,不仅要求把他们的子弟训练成为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积极活动家,简言之,就是雅典的合格公民。

25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