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46

松涛学大教育
首页 > 考试培训 >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康康是逗逼

已采纳

注:带有※的是指经常考的重点内容 带有的是指比较重要的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般只考简答题,很少考论述题) 一、哲学的基本含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五、马哲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实践性的理解,革命性的理解,科学性的理解 六、马哲产生的意义(马哲的产生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1、在对象方面的变革及意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内容方面的变革及意义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义 八、马哲与现时代 ※2、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3、马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重点章,简答论述都考得比较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系统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3、物质与运动 ① 运动的含义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⑤ 运动与静止的意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4、时间与空间 ②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意义 ③ 时空的客观性 反对唯心主义时空观 5、社会的物质性 二、马哲关于意识的观点 1、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对物质的反映。 ① 意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 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③ 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庸俗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能动作用、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提法一致。 ① 能动性含义; ② 能动性表观:四点; ③ 实现能动作用的条件与途径。 4、人工智能的意义及其人类意识的区别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及其关系及意义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重点章,简答论述都考得多)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 二、 世界的永恒发展 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① 什么是新事物? ②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③ 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对立的焦点 3、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 联系发展的规律与范畴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③ 内、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与实践意义; ※④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和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C、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⑤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及二者关系,以此原理说明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系列“两手抓”的意义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含义与二者关系,以此原理指导说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C、辩证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 ① 质量度的含义、特点及把握它们的意义; ②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以及把握这一规律的意义; ③ 量变、质变的基本形式及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①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A、辩证否定观内容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B、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②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4、五对基本范畴 ① 原因与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② 必然与偶然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③ 可能与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④ 本质与现象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⑤ 形式与内容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重点章,简答论述都考得比较多) 一、认识的本质 1、 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A、认识的主体的含义,属性及形式 B、认识的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形式 C、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②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③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运用这一关系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那些区别和共同点 ④ 能动的反映论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① 感性认识含义,包括认识形式及特点 ② 理性认识含义,包括认识形式及特点 ※③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 ④ 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何在? 2.由认识到实践(即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为什么?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 3.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又是为什么? 4.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三、真理的属性与检验标准 1. 真理及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 ※① 真理的含义与客观性的含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驳“有用即真理” ②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谬误的含义,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 ①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②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与相对性(不确定性) ①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 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把握它的意义 4.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5.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常考简答题,比较少考论述题) 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 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理由 ③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④ 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 B、环境问题的含义与当代环境问题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的性质 ① 地理环境的含义 ②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性质:不起决定作用的理由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的性质 ①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人口生产的特点。 ②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理由。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 生产方式的含义 ② 为什么起决定作用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简答题论述题都有考) 一、 社会结构: 1. 社会结构的含义 2. 经济结构 ① 经济结构的含义: ② 生产力系统: A 生产力的含义 B 生产力系统的内容 ③ 生产关系系统: A 含义 B 内容 ※C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 政治结构 ① 政治结构含义及政治结构的核心 ② 国家起源 ③ 国家的本质:如何全面理解国家的本质 A 从起源上 B 从核心上 C 从职能上 ④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内容 ⑤ 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 社会意识结构 ①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即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什么是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什么是非意识形态(或非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② 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③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A 为什么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反作用的两种情况及意义。 二、 社会形态的划分: 1. 经济社会形态 ① 划分标准 ② 五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以人的发展划分;以宏观经济进行划分 ③ 五种与三种划分法是一致的,均是马克思提出的 2、技术社会形态 ①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标准 ② 四种划分法:渔猎——农业——工业——信息 ③ 技术社会形态提出的意义 三、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①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② 理由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①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含义 ②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性的一致 3.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②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两种表现: A 横 B 纵 ③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重点章,简答论述都考得比较多) 一、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根本动力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定义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性质 B 变化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 适合 B 不适合 ④矛盾互动 ⑤意义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规律)及定义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含义 ②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定义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意义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反作用其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意义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的起源 ①阶级是历史范畴、经济范畴、广泛的社会范畴 ②阶级产生的条件 ③分工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为什么? ④阶级的实质 2. 为什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社会革命的含义及其作用 ②社会革命的根源、类型、条件与道路 2.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改革的含义与作用 ②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③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剥削阶级社会改革的区别 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的作用 1.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①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作用的看法的分歧对立 ②唯心史观的两个基本缺陷 ③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2. 人民群众在历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的含义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因及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③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3. 个人在历的作用 ①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A 正面、杰出人物 B 反面、反动人物 ②杰出人物的含义及作用的表现 ③如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 4.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A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 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③物质生产状况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理由? ④科学的社会功能(或作用)有哪些? 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怎样理解? 5.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②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简答论述都有考) 一、社会进步 1. 社会进步的含义及其根源是什么? 2. 社会进步的标准及生产力标准为什么是标准? 3.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为什么是一致的?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什么?如何评价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2. 如何理解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是什么关系? 3. 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四、人生观与世界观 ※1. 人生观的含义及其核心是什么? 2.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3.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怎样? 4.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

159 评论(10)

钱小小小疯纸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A3。C4。B5。C6。B7。C8。A9。D10。A11。A12。C13。D14。A15。C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10。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23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