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02

已然晕菜
首页 > 考试培训 > 糊名考试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福娃小宝贝

已采纳

为什么要求考生统一字体,必须写馆阁体,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为了防止作弊。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在古代影响力极大,是古人当官的一个重要途径。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文帝和隋炀帝开始用考试选取官员,成为了科举制的开端。到了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在唐代进士主要考诗词,明经考六经,唐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员不断增加。到了宋代,因为朝廷重文轻武,进士科的地位不断上升。

宋代确立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州试、省试和殿试,进士及第之后所有人都称为天子门生。但是随着科举考试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很多的作弊行为,如何防止作弊称为了朝廷的当务之急。

宋朝人想出了糊名法和誊录制。糊名法就是把考生的名字全部用纸糊起来,让阅卷老师看不到姓名,这种制度到现在也一直在使用。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字体,也很容易形成作弊,因此就由专人把试卷抄写下来,形成统一的字体,以防止作弊。到了明清时期,还形成了馆阁体,要求学生在答卷时用统一的字体书写,防止作弊。

科举考试出现之前,人们做官讲求门第。科举考试出现之后,寒门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径,但也有很多徇私舞弊的行为。为了防止作弊,古人想出了很多妙招,大家还知道哪些?欢迎积极留言!

糊名考试

166 评论(8)

一脚踢飞你

糊名制度确立是在宋朝。宋朝初年,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时,才采用了糊名制度。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声名狼藉,考试成绩上佳,你录取他不录取他?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无话可说的一种手段。苏轼参加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最看好的是曾巩,拿到苏轼考卷一看,眉飞色舞,认定必是曾巩的答卷,定为状头。等到拆开糊名一看,原来是苏轼。不论欧阳修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总之他当主考时,想给得意门生打高分儿也很难做到了。

295 评论(11)

大宝想小宝

评阅试卷时的糊名制度是在唐朝的时候开始的,宋朝发扬光大的。当时为了考生监考更严格,才采用了这种方法,更好的防止考试舞弊,毕竟古代没有摄像头这么高科技的东西。

对于人才每个时期都是却缺少的,朝代很多都是世袭制,就是官位是世袭下来的父亲传给儿子,一代一代的传,很少有科举考试,在西汉的时候实行了考试取士,以真实水平来决定等第高低。在汉代的时候考试分为了射策和对策两种方式,射策一般是考的甲乙之科,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对策一般考的是考试的学子对于政治方面的问题以及见解。这样可以防止徇私舞弊,客观地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唐朝的时候,随着人才的增多,参加考试的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竞争过对方,取得功名,因此作弊的开始增加,为了防止作弊现象,唐朝针对科举常科以及制科颁布一些新的措施,比如对泄露考题的人严惩流放,以及实行糊名考校法等等,这个还不够,等到武则天继位的时候,不仅仅增加了判题的难度,为了防止考生和选官串通,然后颁布了糊名考试法。就命令学生参加考试的时候,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密封起来,然后阅卷的考官只能根据试卷的内容评定,看不到试卷人是谁,就不会胡乱更改。

到了宋代的时候,糊名制度广泛推广,不仅用于各地方的考试,还用于殿试、省试等等,只不过后来考试还是出现了纰漏,有些考官可以根据试卷的笔迹来判定这个人是谁,因此又采取措施,考生考完以后由专门人员誊写评阅。

141 评论(8)

苏州小迷糊

为了防止作弊。

其实“糊名”的意义在于隐藏考生身份,而必须写馆阁体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官方字体,第二就是防止作弊,防止他人调换试卷等。

99 评论(13)

时间不等人了

在以前的科举制度就有,这个是为了防止一些学子和老师有特定的关系。

285 评论(13)

spicyqiezi

糊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只是实行于选人注官的吏部试中。如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命令考生 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使得考官只能依据试卷批阅、评定等第,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唐代逐步完善。当时进行的考试,一般举人的姓名、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公开的,一些豪门贵族在发榜前就能够知道录取结果,考 官也可从中玩弄手法,拉拢亲信。

为了杜绝科举考试的贿赂现象,武则天发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生的试卷上,统一将考生的姓名严密的封上,以便考官在评阅试卷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这一做法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的考试中“密封卷”的原型,不但规定了考试的科目,也确立了乡试,省试等考试流程,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朝为官了,很多出身一般的学子就发愤图强,用功读书,一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差不多,放在一起玩,明清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乡试由省里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中第者为贡士。

在武则天之前的科举考试,考生上交的卷子都是不密封的,考官都是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如果在批改试卷的时候,考官看到了贿赂自己的考生,就会给这些考生高分,武则天的这一做法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的考试中,“密封卷”的原型,无论是公务员考试也好,高考也好,在考生交了卷子以后,都会采取密封的方法。

142 评论(14)

龙发集团

糊名这个做法主要是为了整个考试更加的公平,要求考生写馆阁体是为了更好的施展考生的能力。

273 评论(10)

阿囧小胖只

糊名制的实行,能够有效的防止阅卷作弊,增加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公正性。也有利于吏治的建设,一定程度的抑制腐败。

348 评论(10)

豪门小慧子

隋朝时是雏形,唐朝正式实施

344 评论(9)

相关问答